一院“抗疫”医护手记|杜娜:吉大一院感染科医生日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症科 杜娜医生
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2020年1月21日
今天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夜班,我像往常一样16:30接班,带领2名经治医生巡视病房。17:00,突然来了几十个患者就诊,同时被电话通知,今晚所有的发热患者需到发热门诊首诊,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很震惊,并且略有手忙脚乱。自身没有严格防护,我病房中的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怎么办!马上让护士通知,每个患者及患者家属发放一个外科口罩,关闭房门,禁止到走廊活动,有事情可以用呼叫器。门诊病人一字排开,每个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戴好口罩。就在这种情况下,门诊一宿排查了130余例病人。第二天早晨8:00,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紧急开会,进行战略部署,全院备战,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0年1月22日
今天8:00,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开动员大会,全体备战,全科所有病人(在院49人)转科、转回当地医院、出院回家。目的只有一个——清空病房,马上打造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为感染者、疑似感染者隔离留观病房。院领导高度重视,协调各个职能科室、后勤保障全员动员,通力合作,共同抗疫!
2020年1月23日
除夕前夜,头痛、头晕、流涕、打喷嚏,低烧(37.3摄氏度),忽冷忽热。我怎么了?上呼吸道感染了!甲流?新型冠状病毒?上班?不上班?
2020年1月24日
今年是大年三十,从21号到24号,鲍万国主任、张凯宇副主任、朱媛护士长、鞠桂萍护士长已经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吃喝住在院里,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为了让大家安心,领导们一直奋斗在第一线,带领大家共同抗击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我得了这个小感冒,有理由退出一线呆在家里吗?不能,我要跟大家在一起!
2020年1月26日
王峰主任已经快要65岁了,患有严重痛风,有的时候走路一瘸一拐。2年前因为急性心梗先后置入两枚支架,至今心功能射血分数不足60%。即使这样,还要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到天津参加新型冠状病毒诊疗督导小组的工作。
今天中午11:30接到通知,省里组织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志愿者,马上赶赴武汉!我感冒了,去还是不去?这个时候去了,病情可能加重,增加那边的负担;不去,心有不甘!全科医护人员,不管是党员,还是非党员,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的,都向领导表达了想去的决心。朱媛护士长身先士卒,带领感染科2名护士,义无反顾驰援全国的重灾区-武汉。感染科唯一年轻力壮的男士,张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确实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做第一批驰援武汉的逆行者,让人敬佩。前方有猛虎,前方有蛇狼,他们都无所畏惧!王晓霞护士,作为这批逆行者中最老的护士,今年已经45岁,老父亲至今重病住院,作为党员,使命在前,她一句怨言都没有,毅然决然离开家乡,远赴前线。最小的护士杨荣荣,刚刚结婚不到1个月就离开新婚的丈夫,舍得吗?不舍!去吗?去!
2020年1月27日
今天12:30,送走了支援武汉的勇士,有担心,有鼓励,有不舍,拥抱,送别,叮嘱-大家一定注意安全,平平安安回来!多么希望自己能是坐上大巴车的那个人,我们并肩作战,战胜新冠!
2020年1月29日
吉林市转来一例重症肺炎病例,为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家严阵以待,我院华树成院长出席,医务部组织多学科会诊,共同研究患者进一步诊疗计划。我作为科室秘书,全称记录全过程。大家科学、严谨分析病情,制定周密的诊疗计划!
2020年1月30日
今天值24小时病房班,负责留观患者的病情监测、记录及上报。晚上,CDC回报3例患者核酸可疑阳性,需要马上转运,协调120、疾控等相关部门,马不停蹄进行这项工作。这已经是我们科排查出来的6例可疑阳性的患者。看着全国诊断数字不断上升,我们省的数字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我们临床一线最不愿意看到的,心情复杂!恐慌!同时,也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
2020年2月2日星期日
今天第一梯队支援发热门诊的同事们接到通知,结束发热门诊支援,第二梯队上,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时间太短,还想继续支援下去,在发热门诊接触很多疑似或者感染病人,每天一级防护,穿防护服、戴护目镜不低于12个小时,那种憋闷和难熬,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但大家没有怨言,更多的是理解、同情和与我们共患难的决心,很感动,这种执着不是装腔作势,是发自肺腑的真情。
2020年2月6日晚11:00
今夜注定是不眠之夜,躺在院里精挑细选的舒适的宾馆床上,静等最后驰援武汉名单,这次我报名了!虽然前方很危险,相对比武汉,吉林省的疫情还不是很严峻,大家各自待在家中,严防严控,目前发热门诊量明显下降,可是,武汉境况并不乐观,那里新建了多个院区收治病人,再加上武汉本地医护人员持续战斗,多数已经病倒,有的甚至感染新冠病毒。这个时候正是验证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时候,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武汉有我们的同胞,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战友,为了让他们减轻一些压力,我们应该顶上去!最终的结果是名单里没有我,我还是继续留在本地,继续为家乡人民保驾护航!
2020年2月7日 阴
今天,吉大一院又有130名医护前往武汉,下午3:00集结完毕,背上行囊出发了,看着苏莹莹的背影,那么倔强、义无反顾,送别永远是悲伤的,盼一切安好,平安凯旋!
2020年2月9日
我已经被抽调下来协助医务科沟通感染科发热门诊、留观病房一切事宜已经一周了,从开始工作时的战战兢兢、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井井有条,我现在才发现,没有做不到,只有做不做,只要压力在,没有不能战胜的困难。但是,这一周下来,我也确实精疲力尽,每天早晨起来,浑身酸痛,成功达到了减肥的目的(减了5斤)。
2020年2月10日
昨天感染科迎来了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病人,一般的呼吸支持已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马上可能需要过渡到机械通气,在王海峰院长的带领下,我们连夜征用康复科病房,做出隔离病房,把抢救的一系列仪器搬到康复科,准备就绪后联系转运。我院的做事效率、救治的技术水平还是被全省,乃至全国认可的。作为一名吉大一院人,我深感骄傲。
2020年2月14日
今天是情人节,呵呵,注定要过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了!跟我的战友们一起,为我的病人加油,为中国加油,期望这场疫情马上过去。而今天,危重症病人,在心外科马大实主任团队、麻醉科滕士勇教授共同努力下,进行了ECMO手术,手术过程很艰辛(患者肥胖,插管不顺利),但最终我们还是成功了。以前觉得ECMO很神奇,很高大上,当我亲眼见证机器运转起来的时候,心情真的很澎湃雀跃,全院、全省专家们在微信群一直等待手术结果,我负责实时播报。对于这名患者的治疗,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投入,从此时此刻起,我院重症医学团队、呼吸科、感染科、心脏外科及心内科等等,每天要全院会诊、全省会诊,这是吉林省第一例ECMO病人,我们要打起12分精神密切关注。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
今天怎么了,早晨起床就被家里通知,楼上跑水了,因为供热管道爆裂,我家被淹了。没过2小时,被家里通知爸爸意识混乱,走路不稳住院了。今天是被下咒了吗?可是我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