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新中国的嘹亮号角中,传承白求恩精神的大批医疗精英,在长春这座美丽的城市建起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基石。
医院位列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全国第32名(吉林省排名第一),2019年复旦版中国医院科研学术排行榜全国第15名,2020年医信天下中国医院影响力综合榜全国第13名,2020年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全国第5名,2020年度国家卫健委医患“双满意”排行榜全国第2名,2021年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国第38位(吉林省排名第一)。
医院现有正高级职称542人,副高级职称587人。有博士生导师162人,硕士生导师698人。拥有双聘院士6人,海内外高层次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优秀教学名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6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4名。
医院稳步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器官捐献来源的肝脏、肾脏、心脏、肺移植工作,现已成为吉林省唯一一家具有肝移植、肾移植资质、脑死亡判定质控合格医院、吉林省器官获取组织、吉林省眼库所在单位。器官捐献与移植总量位列东三省第一,全国前十。移植的例数、成功率、患者的长期存活率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医院积极推进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协作模式和日间手术。医院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2020年获批吉林省首家互联网医院。
我院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和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合并而来。
1939年9月白求恩亲手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河北唐县正式成立。1940年2月,为纪念白求恩,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1946年6月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先后用名华北医科大学、天津军医大学,1951年7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1948年11月,筹建军委长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49年6月,医院正式命名为长春医科大学内科学院。办公地址选为伪满政府军事部旧址。1950年3月,长春医科大学更名为长春军医大学,医院更名为长春军医大学第四医院。
1951年7月,长春军医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医院。1954年2月,根据国家军委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与位于天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即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合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更名为长春医学院,医院更名为长春医学院内科学院。1959年6月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978年8月,学校重新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医院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0年合并入吉林大学,成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在百废待举中崛起,20岁,正青春,少年意气,挥斥方遒。
十年浩劫中的坚守30岁,而立年,坚守岗位,治病救人
深化改革期的飞跃60岁,绽芳华,兼容并蓄,聚力前行。
再创新时代的辉煌70岁,新起点,不改初心,扬帆远航。
在过去72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医院始终秉承“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满腔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白求恩精神,秉承“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院训,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科学的管理,聚焦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为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