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报道吉大一院杨弋教授团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系列研究成果
早在2006年,GESICA研究指出是否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的关键因素,而脑血流自动调节是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杨弋教授敏锐地注意到了脑血流自动调节在血管狭窄患者卒中发生风险预测方面的价值,牵头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青年骨干医生组成的创新研究团队,依托原有学科优势,秉承多学科交叉联合和相互渗透的理念,重点针对脑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评估相关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进行共同攻关。
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国外学习研究背景,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及英文交流能力较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团队已共同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JAMA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等国际顶级医学专业期刊,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广受业界认可。
2016年,杨弋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医疗科研机构,申报并获得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这极大地推动了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理论、技术和设备研发的进展。
经过多年不断努力,杨弋教授团队从探索作用机制、寻找检查手段到研发检测仪器,从无到有,由泛而精,不断深入研究,终于让这一技术进入临床应用,成为脑血管病新的检测指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研。临床医生作为日常诊疗行为的直接参与者,更应该具备一双慧眼,从临床问题出发,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如此才能推动医学的不断变革,最终使更多患者获益。”杨弋教授说。
目前,该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医院推广使用。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吉林省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委、吉林省卒中学会会长。
消息来源:吉大一院脑血管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