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实录(1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50天工作总结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在吕国悦副院长带领下,于2020年2月7日抵达武汉,进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整建制接管B栋10楼东区重症监护病房,打出了精英团队+“硬核”装备的组合拳,多措并举,打破疫情防控困局,于2020年3月27日患者清零,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救治任务。
一、医疗队基本情况
2月6日夜,医院接到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根据湖北省防控工作需要增派医疗队驰援武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短短3个小时里,一支由30名医生、100名护士组成,涵盖20余个科室及护理平台的重症救治医疗队就已组建完毕,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队伍,集结了我院重症管理的中坚力量。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及亮点
(一)基本工作量
医疗队共收治63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16人,重症患者47人;治愈出院50人,转科8人;开展ECMO治疗1例,血液净化治疗2例,有创机械通气6例,成功拔除气管插管3例,无创呼吸机6例,成功开展床旁动脉血气分析800例次。
(二)工作亮点
1.多元化专业配置、营造ICU救治环境
根据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领队吕国悦与院内联系,分别于2月11日和13日将高端设备和医用物资如床旁超声、血气分析仪、ACT凝血检测、有创呼吸机、血滤机、ECMO等从长春及上海星夜兼程送往主战场中法新城院区;在最短时间内营造了一个ICU救治环境。2月16日补充心外、麻醉、超声4名相关专业医生紧急前往武汉,使得医疗队成为一个整体专业涵盖呼吸、老年、重症、神经内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急救、麻醉等多学科专业团队,并于2月16日开展首例ECMO治疗。
2.远程多学科会诊、智库24小时在线
医疗队负责的重症疗区收治的患者病情重、情况复杂,为精准施策,对症治疗,医疗队组建了一线专家团,与吉大一院感染科、呼吸科、肝胆内科、心血管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等专家组成的后方专家团,针对疑难危重病例,不定期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系统全面细致的诊治方案。专家团建立24小时在线的微信工作群,随时在线会诊研讨方案。我院这种全力救治的模式作为抗疫典型案例在2月1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进行播报。
3.智慧医疗、助力抗疫
1.视频语音系统:2月25日,医疗队紧急从长春调配的6台视频语音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病区、工作区及驻地三地互联互通,及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减少医疗盲点的出现。
2.移动终端查房:医疗队开发移动终端小程序,在医生查房时,可以直接使用移动PDA查看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用药等,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传染风险。
4.积极创新发明、展现医者智慧
团队集中智慧,创新发明了多功能防护面屏、传染病专用听诊器、一次性插管用防喷溅隔离巾及咽拭子采集装置等,并及时进行了成果转化。目前,部分产品已投入临床使用,安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医护人员安全。
3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战疫情特别报道·武汉直播间】专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队长、副院长吕国悦,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郑杨,就重症病例救治过程中摸索出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举措进行交流,介绍了4项创新发明成果,展现武汉一线的医者智慧与担当。
5.早期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由重转轻,为了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医护团队紧密配合,积极开展早期功能锻炼。
1.开展肺康复。针对NCP患者制定肺康复流程并录制呼吸功能锻炼体操视频。责任护士结合患者病情,带领患者开展肺康复训练。
2.开展早期床旁活动。对于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的危重型患者,经过系统评估后,在前期开展床上活动、锻炼肺功能基础上,护理团队逐步开展危重患者床旁活动。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和两名脱机拔管患者成功在护士协助下下床活动,效果满意。
6.责任制整体护理、保证护理质量
护理团队实施责任制整理护理模式,将我院“五精四度”护理理念贯穿于救治和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始终,全力配合医疗救治。依据护理骨干专长,将11名ECMO护士、33名CRRT护士、66名擅长呼吸机护士平均分配到各组,做到每组护士技术力量均衡。梳理护士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合理弹性排班,做到能级与岗位匹配,对于危重症患者做到专人专护,保证护理质量。护理团队组织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解决疑难危重患者护理问题,同时创新交接班形式,在微信群、驻地实施交接班,保证患者得到连续优质护理服务。
3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一线抗疫群英谱报道高岚护士长抗疫事迹。
7.全力救治、暖心服务,树立品牌
医疗队秉持“大医精诚 尚美至善”的院训,用真情温暖着患者。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树立了吉大一院品牌。
1.医疗队特选配心理科医生随行,解决患者患病后和医疗队员长时间紧张工作后产生的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完成患者心理状况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音乐、正念减压、呼吸操及药物干预,大大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筑建坚固的心理堡垒。
2.因为多数患者匆忙入院治疗,生活用品准备不全,医疗队队员把自己的面包、牛奶、香皂、毛巾等送给患者,只要患者需要,队员们就尽所能满足。同时,医疗队在支援期间多次为患者捐送药品和医疗物品,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由于危重患者长期卧床,所有的生活护理都由护士承担了起来,每日为患者床上洗头、翻身扣背、剪指甲、洗脚,保证了患者整洁舒适,缓解患者焦虑恐惧心理。
三、医疗队管理方法
(一)建章立制、加强培训
抵达武汉工作24小时后,医疗梳理管理组织框架,制定并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制定详实的感控防护工作制度、各项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并形成包含医疗、护理、感控、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内容的工作手册,便于队员随时学习和掌握。
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处长李六亿教授及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为医疗队全体开展《医疗机构内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感染防控与个人防护》的培训,录制穿脱防护装备流程视频,开展视频会议学习,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工作,全方位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二)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始终是医疗队工作的重心,医疗队在做好安全防护同时,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1.查房制度:每天各医疗组组长及护士长进入隔离区床旁查房,查看督促前一天提出的医疗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每周还设置院长查房日,对患者实施无缝隙连续全方位救治护理。
2.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医疗护理组长,每天在酒店驻地进行会议,充分交流各组需要加强救治的患者病情,优化患者治疗方案,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3.交接班制度:每天17:00,护士长带领护理组长及下夜班护士,在酒店驻地对分管重点患者进行交班,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集全员力量,不断改进护理工作,强化了责任护士的责任意识,也保证了护理工作连续性。
(三)严防死守,扎实做好医护人员安全防护工作
医疗队专设辅助护士,协助队员穿戴防护装备,同时,病区每班设有一名感控护士负责病区环境清洁消毒、终末消毒、医疗垃圾收集、复用物品消毒、查看医护人员防护服是否破损以及手卫生执行等工作,确保防护用具密闭性。
加强驻地卫生防护,医疗队制定了驻地卫生管理办法,并开展驻地卫生展演练,全方位保障医护人员安全。
(四)加强医疗队成员健康管理
为保证每位医疗队员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了医疗队人员体温监测表,制定心理调查问卷,尽早发现队员心理波动,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根据科学弹性排班原则,在保证完成病人治疗工作的同时,酌情安排医护人员轮休,保证医疗队成员充足的休息;制定各类健康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近十项,全力保障队员健康。
(五)充足后勤物资保障、丰富队员生活
自2月7日到达武汉后,吕国悦副院长积极协调保障医疗队生活物资和防护物资。从开始紧缺的医用酒精、外科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到电热器、肥皂、运动服,还特地调来东北大米和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两名家乡的厨师,为大家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生活,保障队员的身心健康,为12位队员举办生日会、3.8节组织队员包饺子,还为队员们调来呼啦圈和跳绳,为大家提供锻炼身体的器材,解决队员的一切后顾之忧,让大家安心投入一线工作。
四、加强临时党支部建设,形成更加有战斗力的集体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医疗队共有36名党员,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敢打敢拼,精益求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英勇奋斗,展现了新时代医护工作者敢担当、能作为的风采和气魄,展现了吉大一院党员的坚定信念、巨大勇气和高尚情操。目前为止,共收到80份申请火线入党的申请书,发展徐征、戴爽、刘新明、唐颖、崔常雷、彭爱爱、李婷婷、张欣婷、刘丽明、李凡、孙瑞、孙孟尧、王丽辉、陈静涛、张丹、韩宁、陈璐等17名同志为预备党员。
同时,医疗队的优秀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及各媒体、社交平台等广泛传播,不完全统计,以电视、音频、图文、抖音等各类形式宣传医疗队一线救治工作情况和事迹500余次(央视5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我院的美誉度。
五、抗疫荣誉
医疗队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稳步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前提下为患者提供精准救治,用专业和爱心践行白求恩精神和南丁格尔精神。因此也荣获了多项集体和个人荣誉。
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医疗队“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郑杨、高岚“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3月6日长春市总工会表彰抗“疫”一线突出贡献女医务人员,授予医疗队“长春市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授予郑杨、高岚“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授予郑杨、高岚、昝涛、彭爱爱、张欣婷“长春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