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医护手记(21)|支援发热门诊手记3篇:杨柳、殷宝月、殷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护理平台杨柳
疫情不结束,使命不结束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作为医护人员的我更是每天一睁眼都要迫不及待地去关注疫情的动态。
2月10日,接到护士长电话说院里传染科需要支援,问我能不能去,没有丝毫的犹豫,“能去”。虽然没能去武汉前线,但是想到能守住春城,守住医院,替换感染科的姐妹,我依然很欣慰。
转眼已经工作9天了,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从开始的呼吸困难到现在的从容自如,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线同胞的辛苦。
疫情不结束,使命不结束。
逆行之美
那一日,
疫情席卷春城!
我们——秉信凝志,只争朝夕。
战疫——
致敬每个平凡的你,在逆行路上,
那一抹白衣,
仿若春风十里!
须晴日,
我们取暖流年,
医者仁心,
这份爱——
来自脚下的春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护理平台殷宝月
以精诚之志,护我家园
十七年前,正值非典,那时的我还在上小学。那个时候,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是电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形象,我觉得他们的样子很美。
十七年后,我已然身披白衣,头戴燕尾帽,没有靓丽的高跟鞋,取而代之的干净洁白的护士鞋。照着镜子,镜子里的我就是当年电视里的样子。
大年三十,看到报道,得知新冠疫情进一步发展,便给护士长发信息:我时刻待命,随时等待召唤;大年初一,看到各地医务工作者支援武汉的消息,我再次联系护士长:“我单身,没有孩子,没有牵挂,如果可以,我想去武汉。”
2月9号,我接到护士长通知,和科室另一名同事支援感染科门诊及隔离病房,当天护理部对大家进行了防护知识及采集鼻、咽拭子的培训。为了使大家更快地适应工作,感染科的鞠老师又为大家梳理了各个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意识到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回到科室后,我又反复地观看视频,加强练习。
就这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来到了感染科门诊,开始了自己第一天的采血工作。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护目镜,此时的我,便是十七年前,那个电视机前的女孩,想要成为的人。
工作两个小时后,护目镜渐渐被自己的汗水和呼吸覆盖了一层雾气,心情略有焦虑,带着三层厚厚的手套,原本最简单的采血工作,此时也异常艰难,我努力平复心情,凭着自己的经验,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的痛苦。闲暇之余,还要帮忙维持患者秩序,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平复其焦虑的心情,一天下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挺不容易的,辛苦了。”有这一句话,疲惫也就一扫而空了。
越是此时,越能体会到武汉一线医护工作者的不易。他们的身心都在接受考验,他们带着一份炽热的责任,穿梭在那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面对病人无助的呻吟和满脸的痛楚,又怎能不急切!他们也是谁的子女、谁的父母、谁的亲友,当人民需要,我们必会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冲在第一线。当我们迎来了一张又一张治愈康复的笑脸,我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白衣天使,这便是我无限的自豪与骄傲的地方。
我的工作是高尚的,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着生命,我愿把满腔的热情奉献给这份事业,只愿每一位病人都能平安健康。护理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却写满了简单而又平凡的关怀。打针、发药、输液,我们在每一件小事中呵护着生命;交班、接班、白天、黑夜,我们在日月交替中把握着生命的轮回。
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我们来到传染科已经十天了。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同事之间配合默契,每个人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医院及护理部给予我们许多支持和保障,无论从防护资源、还是饮食起居,都让我们充满信心和干劲。
父母不在身边,我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工作,不想让他们担心,更不想让自己分心。科室护士长和同事知道这一情况,都询问和关心着我,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倍感温馨。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护士要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我们是生命的捍卫者,是健康的守护神。我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爱心去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我们牢记着自己的使命。
希望当我脱下防护服时,已然万物复苏,呈给人们生活最美的样子。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殷晴
心手相牵,共待繁花与共
今天是我在感染科发热门诊支援的第五天,已经完全可以驾驭厚重的防护服给我带来的窒息感。当然,就是有时那种口渴还是让我很难耐,大概是心理作用,上班前的大半天我就已经不敢喝水了。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比起那些驰援武汉的战友们,我们实在是幸福太多太多……
得知驰援武汉的通知,有着十年党龄的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来不及多想,只是满心的被祖国需要的荣誉感。服从组织安排,最终我留在感染科发热门诊参与防疫工作。
去不了前线,我还可以守卫我们的春城一线。是护士,在哪里都是战场。克服困难,勇敢逆行——我坚信,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都可以走上街头,摘下口罩,繁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