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4月11日至12日,由吉林省百万减残工作办公室与吉林省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承办的2025年吉林省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作推进会在长春顺利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徐晓红,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国庆,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吉大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弋出席会议,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参会。会议开幕式由杨弋主持。
吉大一院党委书记吕国悦在致辞中指出,吉大一院对神经专科建设高度重视,并已成立了神经专科医院。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卒中中心充分发挥区域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全省卒中防治体系,发布急救地图,成立防治联盟,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与规范化水平。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实现创新突破,为达成“百万减残”目标以及人民健康事业携手前行。
赵国庆在致辞中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与会专家、同仁以及社会各界对吉林大学医学事业的支持表达感谢。他指出,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吉林大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吉大一院在脑卒中防治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有效提升了区域脑卒中防治水平。他表示,吉林大学将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为守护公众健康贡献力量。
徐晓红着重强调了脑卒中防治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以及减轻社会负担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全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工作,着力构建分级诊疗与急救网络体系,积极落实百万减残各项工作。同时,她期望参会人员能够借此机会深化交流、共享经验,共同推动吉林省卒中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
吉训明对吉林省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高度赞誉了长期奋战在卒中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并对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对百万减残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防治体系建设需要聚焦关键方向,加速智能化质控平台的构建,创新急救响应机制,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卒中急救地图布局,并且积极开展减残试点工作。期待各方以“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死亡率”为核心目标,推动防治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共同筑牢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屏障,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会上,吉训明就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2025年工作规划进行了阐述。他从加强卒中中心建设规划、深化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完善规范培训与临床科研培训、规范开展中风识别行动以及减残试点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联盟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重点任务与发展方向。他强调,本年度的百万减残工作步入加速阶段,目标是确保全国所有地市及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二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技术与取栓技术。在吉林省卫健委的支持下,将围绕这一目标,从提高卒中中心覆盖率、急救地图覆盖率,扩大筛查干预范围,提升救治成效,优化信息平台等五个方面全力推进。通过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与数据驱动,全面提升我国脑卒中防治能力,将防治工作融入健康中国战略,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政府主导、专家支撑、社会协同”长效机制,助力“健康中国2030”脑卒中防治专项行动,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杨弋对吉林省百万减残工作既往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2025年吉林省脑卒中防治与减残重点工作规划。他指出,在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将继续完善组织架构,全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深化吉林省卒中急救地图管理,推进地市级卒中专科联盟的组建工作,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积极申报中风识别行动第三批试点地区。他强调,吉林省以“急救地图”为支点、以“产学研医”协同为路径,已形成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的全链条防控体系,未来将持续提升区域卒中防治水平,切实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在专题报告环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王丽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滕伟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忠玲,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方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教授南光贤,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教授杨薇分别作了专题讲座。
会议设置了吉林省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作交流会,全省医疗机构代表参与交流,就吉林省脑卒中防治工作中遇到的挑战、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度研讨。与会代表相继发言,通过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方向,为吉林省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学术交流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围绕脑卒中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诊疗规范、适宜技术推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为推动脑卒中防治技术的下沉与规范化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丨卒中中心
编发丨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