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实录(9)|决不能发生一例院内感染——感染控制团队“抗疫”记实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务人员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在筛查诊治患者的同时,保障医务人员及就诊患者的安全,遏制疫情扩散、保障战斗力量同样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决不能有一例院内感染的发生”,是华树成院长、佟成涛书记强调的重点,是以吕国悦副院长、王海峰副院长为领导的感控队伍的使命和任务。截止到3月15日,吉林省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同时吉大一院作为省内第一批也是收治和留观患者最多的医院,没有一位医务人员及患者发生院内感染。“零感染”,是整个感染控制团队上交的最终答卷。
“零感染”的背后,是院领导的周密部署,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团结协作,也是感染控制部的24小时在线,积极行动的努力:
一、早期预警,防范在前
早在1月初,感染控制部陈玉坤主任就敏锐的捕捉到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严重性,联合医务部就可能出现的风险部署应对措施,于1月3日,发布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管理方案》,成立吉大一院专家组,明确了一旦我省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后的诊断、报告、处理流程,为疫情应当工作鸣哨预警。同时他开始思考,一旦疫情扩散,医务人员应该怎样防护?怎样开展预检分诊工作,一旦有疑似病人在那里隔离留观,重症患者在那里收治?患者的各项检验检查怎么开展?万一患者需要手术,按怎样的流程进行?病房环境及公共环境该怎样消毒?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执行怎样的分配原则来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适逢春节假期,员工返岗后应该怎样管理,疫情初步控制后,大批境外人员送到吉大一院就诊,怎样处置等问题都需要上交答卷。在院领导的协调组织下,感控部开始夜以继日的同时间赛跑,交出了一份份答卷:制定了20余项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指导各项工作;在1月下旬储备了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和环境消毒剂;通过多种渠道抢购到2台过氧化氢终末消毒机和1台高频紫外线消毒机,后来用于隔离病房及检验检查场所的终末消毒,发挥了快速、有效消杀的作用;第一时间提交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改造方案,保障了患者的诊疗和救治条件;协调疾控部门,敲定境外归国人员处置流程等等;每一项工作都以疫情为命令,以防控为责任,做到事先预警,防范未然。
二、软硬兼顾,构筑诊疗防火线
为满足患者收治条件,感染控制部在院领导的协同部署下,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诊疗、检验收治区域进行了硬件改造。为发热门诊、感染症科设计了三区两通道两缓冲布局;改造隔重症病房打造物理屏障;为基因诊断中心改造人员和污物通道;改建检验改造第一手术格局和通道作为应急手术预案,这些硬件是战“疫”必备的有形条件,也是“零感染”的基本条件。
同时协同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后勤部、采购部等职能部门,细化管理制度与防控流程等软性管理手段,前移预检分诊关口、制定急诊手术应急预案、设计疑似患者就诊路线、布置公共区域清洁消毒工作、发布集中住宿人员防控要求、协调疾控部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送检、对返岗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管理等等,大到疗区改造、确诊患者转运流程,小到标本传递消毒、医务人员脸上的口罩压痕,都是感控团主的关注点和管理点。这些软性管理是“战疫”的有效武器,是“零感染”的坚实保障。
三、科学防护,构建医务人员安全线
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医务人员日以继夜的奋战在疫情防控前线,保障医务人员安全,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底线。在防护物资不足的条件下,感染控制部根据防疫要求及风险等级,将全院岗位分成3级,有针对的提供防控用品使用规范,做到合理配备、科学防护;发布医务人员健康管理方案,要求外地归来人院居家隔离观察14天并进行健康监测;同时采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对全院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培训对象包括医务人员,也包含保洁、保安、收款员、医疗废物收集工人等后勤保障人员,同时参与吉视公共频道民众健康教育宣传片拍摄,对省红十字会志愿者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院内培训20场,发布宣教材料16份,直接培训人员5000余人,做到了全员安全线的构建,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四、24小时在线,多措并举保障安全
自从1月20日,新冠肺炎纳入甲类传染病管理,感控部全院24小时在线,监测到疫情信息后2小时之内报送信息,对居家观察人员进健康管理。同时还成立了疫情防控质控组,对预检分诊、病房、检验科、放射线科陪护中心、住院部、收款处、药房等多部门进行走访,检查标本处理流程及无害化处理、电梯、共享轮椅、自动贩卖机及各类自助仪器等公共物品消杀情况、医务人员防护、隔离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病区随员管理等要求的落实情况,在质控工作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并持续跟进,保障医院环境安全。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感控部迎难而上,白天穿梭于病房解决问题,晚上伏案梳理工作流程,积极行动和努力,为全院医务人员和患者构建安全防线,交出了“零感染”的战役答卷。如果说医务人员是最美逆行者,那么感控人员就是最美逆行者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