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武汉直击丨吉大一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吕国悦:坚守职责 负重前行
【吉林日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中,吕国悦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战场上一面迎风猎猎的红旗。
吕国悦,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白衣即战袍,在武汉的战场上,他任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疗区全面工作。他是一位对治疗精益求精的“治疗组长”,同时也是24小时为队员提供贴心服务的“后勤部长”。
团结一致 首战告捷
2月7日,吕国悦带领129名医护人员作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战斗已经打响,作为白衣战士,能够冲锋在前,走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出征仪式上,吕国悦说。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0楼东区重症疗区。在紧急进行感控专项培训、召开临床工作会议、科学划分工作小组、布置任务、分配人员、制定特色诊疗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后,2月9日晚6点,吕国悦和心内科教授郑杨、ICU科主任张东带领两个医疗小组率先进入病区。8个小时,疗区收治50位患者,病区满床。看不见的病毒和真正的危险就在眼前,但队员们没有退缩,凭借着训练有素的专业素质,吸氧、测量生命体征和血氧、做心电图、进行心电监护、采集血气并测量等工作有条不紊展开,抗疫工作正式步入正轨,经过一昼夜的奋战,第一场战役获得小小的胜利。
48小时在一线建了个ICU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危重症收治医院,收治的患者高龄人员多、基础疾病多、病情进展快,病情不平稳,可是当时的医疗条件却无法满足重症治疗。怎么办?
吕国悦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多组、多学科的医疗人力资源优势,布置任务、划分小组、分配人员,工作开展起来。但作为一名有10多年重症救治经验的移植外科医生来说,吕国悦心里清楚,抢救设备是关键!
人命关天,不能等!吕国悦向大本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如实汇报武汉一线情况。同病魔较量必须与时间赛跑!2月11日晚,两辆满载床旁超声、血气分析仪、床旁生化仪、ACT凝血检测等各种急需医疗设备和物资,从长春星夜兼程赶往武汉,经过2天的紧急筹备,一个高端设备配置齐全的抗疫一线ICU落成!
2月13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再次调配第二批4台有创呼吸机、1台血滤机、1台ECMO等高端生命支持设备,同时,补充心外、麻醉、超声4名相关专业医护紧急前往武汉。
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吕国悦带领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支援武汉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情况。
2月24日,医院再次调配1台ECMO送抵武汉一线。
“举全院之力保障武汉前方物资及人员配备,切实解决前方救治第一难题,为一线人员提高救治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轻易落泪的吕国悦眼里泛着泪花,“国家有难的时候,大家众志成城,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方的医务人员,我们暗自在心里立下誓言,必须打赢这场硬仗!”
科学救治 精准施策
为了与死神赛跑,和病毒抢时间,精准施策,对症救治,提高武汉一线患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吕国悦在武汉开展工作的第一时间就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迅速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相关科室专家制定了适用于新冠肺炎病人的诊疗方案,并在国内率先提出针对NCP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开创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前方特色诊疗。这种全力救治的模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作为抗疫典型案例在2月1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发。
“目前在我们ICU的患者都已经脱掉了呼吸机,病情正在逐渐好转,这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是最高兴的事情。”吕国悦欣慰地说。
2月19日,湖北省召开重症治疗情况新闻发布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代表吉林省做情况介绍,吕国悦介绍了医疗队的创新举措,向全国发出了吉林声音。
截至到3月13日,吕国悦已经在武汉奋战了36天。在武汉的每一天,他都开启“三头六臂”模式,统筹协调、分配物资、人员分组、规范流程、发明创造……无缝衔接进入工作状态。每当大家都安顿下来休息了,吕国悦的大脑总还在飞速旋转:各个环节还有没有疏漏?物资储备还得置办点啥?队员们的衣物够不够?工作能不能再优化、细化一点,让队员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在医院前线的微信群里,吕国悦24小时在线,队员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他都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我们前线队员无时不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于省里、学校、医院等各方面的关心,这都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在物资保障环节,吉林省特意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对一线人员给予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让队员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吕国悦说,“面对严峻的疫情挑战,作为医者,办法总比困难多。目前,战役进入关键阶段,我们一定咬紧牙关,奋战到底,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