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医护手记(12)|潘伟云:24小时确保ECMO运行的ICU人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一组潘伟云
24小时确保ECMO运行的ICU人
疫情爆发时,我正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学习ecmo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人工肺)。
若有战,召必回!我主动报名前往一线。1月31日,经过和医院沟通,我提前结束了在北京的学习返回长春。但必须先居家隔离14天,在此期间我再次请战前往武汉,王奭冀主任将我排在预备队的第一名,随时准备出征。
爱人魏娜和我同在一所医院,她是一名党员,也是科室护士长。疫情之初,她也报名要参加抗疫。我们商量即使不能同时派我们两个人一起出征,但总要有一人去前线。在我们积极为出发做准备时,2月13日,王主任联系了我,我院感染科收治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行气管插管后血氧仍无法维持,需要行ecmo辅助治疗。医院要派重症医学科医生去支援,而我是科室最熟悉这项技术的人,虽然不是去武汉,但也属于抗战一线,我马上接下了这个任务。当晚便到传染科报到,简单熟悉了工作环境后,便投入到了当天的夜班当中。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同时又由于新冠病人的特殊性,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多次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目标,追踪治疗效果。在此期间,我和几个其他科室的支援同事不分昼夜管理患者,不得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患者液体出入量的精细管理,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节呼吸机参数,ecmo的抗凝和支持的调节以及报警的及时处理等等。
由于其他几位同事缺乏重症经验,同时对ecmo不了解,所以我必须24小时开机,不在班时也要关注患者病情进展,随时接听电话,对异常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处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名患者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我们也稍微松了一口气。每天都在关注前线医护同事的工作情况和报道,我们虽然身处后方,但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业,为他们守住大后方。
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职业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