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三步走”助力武汉一线抗疫新胜利
2月25日晚,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0楼东区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国悦副院长和其他专家正通过智能视频语音系统,与隔离病房内的医生进行现场会诊。及时就一位重症病人的突发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第一时间提出优化解决方案,抢回了救命的黄金生死线,这是吉大一院智慧型建院理念的具体实践。
该疗区共有50张床位,收治的多为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患者的年纪都比较大,合并症状较为复杂。由于疗区是临时改建而成,内部未及时建立网络或者视频系统。医护人员按照值班班次分批进驻隔离区开展工作,进入隔离区内部后,其与工作区之间主要靠对讲机沟通。
“如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在办公区的医生需要穿上防护服再进入病区,这个过程需要30多分钟,没办法做到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治疗。”作为医疗队的领队和一名在生死线上奋战多年的医生,吕国悦对每一分钟都格外珍惜。
“与死神抢时间,每一秒都分外宝贵!”从医疗队的双脚踏上武汉这块热土以来,吕国悦的心就始终沸腾着,全员安置、科学分工、周密部署,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救援工作,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确保医护“零感染”。在他的带领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武汉一线医疗队的智慧医疗模式迅速成型,“三步走”快速推进,助力武汉一线抗疫不断取得胜利。
一是视频语音系统,无缝衔接隔离区内外。2月25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紧急从后方医院调配的6台视频语音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病区、工作区及医生驻地三地互联互通,医护人员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监控病患状态。这套视频语音会议系统也是首次在吉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应用。
“在隔离区放置设备,我们可以通过语音和视频,非常清楚地了解隔离区的情况。如果我们需要看某个具体的患者,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患者的身边,这样,医生就可以迅速了解患者病情并救治。”吕国悦说。
该视频语音系统设备可放置在任何地点进行工作。吉大一院医疗队将三套系统分别放在了隔离区、办公区和驻地宾馆。放在隔离区的设备,通过语音和视频帮助医生直观了解隔离区情况,近距离看到具体患者的具体情况,诊治如临其境。
第二套放在工作区,隔离区人员也能看到工作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遇到事情时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无障碍、无间隙沟通。
第三套放在驻地酒店,这样即便是医生下班回到驻地,也可以随时方便通过这种方式与隔离区内进行密切联系和沟通,达到床边会诊的效果。该系统除了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通之外,医生的手机也能够加入到互联互通中,极大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和救治效率。
二是开展多学科远程会诊,集中优势资源救治患者。医疗队改造驻地简陋条件,组建了由心血管内科、ICU科、神经内科、胸外科、胃肠内科等医护专家组成的一线专家团,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呼吸科、肝胆内科、心血管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等专家组成的后方专家团,针对疑难危重病例,不定期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系统全面细致的诊治方案。专家团建立24小时在线的微信工作群,随时在线会诊研讨方案。
三是开发移动终端查房,精细化管理。抵达武汉后,吕国悦就带领大家开发了移动终端小程序,还专门设计了电子化自我健康监测,电子化队员及患者心里评估量表等,实施智慧化、精细化管理,隔空对抗疫魔。医生查房时,使用移动PAD,可以直接查看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用药等,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工作效率高,传染风险低,救治效果好。
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报道了吕国悦副院长带领吉大一院医疗队在武汉一线创新性开展救治工作的情况。
2月19日,吕国悦副院长代表吉大一院,作为湖北省外唯一的支援医院代表,在湖北省重症治疗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医疗队创新举措,也向全国发出了吉林声音。
2月24日,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张希、副校长王玉柱、副校长赵国庆等校领导与通过视频会议,听取了吕国悦副院长的阶段性工作汇报。
2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吉大一院双聘院士董家鸿教授代表中国医师协会来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员进行慰问。
此行,董家鸿院士受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邀请,率领包含临床医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处理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远程医疗队专家组,到湖北指导和保障远程医疗服务工作。现场,吕国悦副院长详细汇报了医疗队智慧化管理和远程会诊模式,得到专家团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