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医护手记(9)|高翊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高翊家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2020年2月9日,正值阖家欢度新春佳节、团团圆圆闹元宵之时,节日的喜庆还没有完全散去。中午十二点五十分,我突然接到内分泌科护士长的电话,通知我:“因为你有在ICU重症监护室、外科护理工作的经验,科里决定抽调你马上去感染科,下午一点半报到。”
听到这个消息,我其实并不意外,当得知这场疫情在武汉爆发并向全国蔓延时,我和科里的姐妹们都在“请战书”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按下了手印,已经时刻做好了奔赴战场的心里准备。但让我感到焦急的是,院里突然抽调其他科室护理人员支援感染科,说明疫情很严重了。 多年在护理岗位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对于我们这些专业的护理人员已经是家常便饭。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我只有15个月大的宝宝。接到任务后,我赶紧打电话告诉爱人,并让开超市的婆婆暂时关闭超市来帮我照看孩子。我迅速收拾好行李,简单与婆婆交代了一些日常照顾宝宝的注意事项,就急匆匆地让爱人开车送我去单位。因为我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防控就是责任。 到达感染科报到后,我们进行了专业防护培训,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我负责的是已经确诊的一位78岁高龄的女患者,除了每天进行一些常规的护理外,重点是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到了夜晚,患者对黑夜的恐惧和生物钟的颠倒,令她的情绪波动很大,我和我的伙伴们除了日常的护理外,还会与她聊天拉家常,尽量分散她的注意力,缓解她过于紧张的情绪。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虽然我们深知与她直接接触、面对面的交流,被感染的风险很大,可患者的亲属和儿女不能在她的身边,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我们能代替她的儿女陪在她身旁。一句暖心的话,一个贴心的问候,就能增强病人对抗疾病的信心,病人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康复得就会快很多。每每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一名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召必至,战必胜。2月13日,我再次被抽调到发热门诊,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对发热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健康状况询问并做登记。需要直接接触过往人员,这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感染风险,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此时必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 诊疗中,与病人接触最多的是护士,最早发现病情变化的是护士,病人第一时间求助的也是护士。认真负责,不仅仅是对病人负责,也更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以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以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我们同电视里播放的千千万万名工作在疫情一线的护士一样,每天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了节约物资紧缺,节省一套防护服,我们都是不喝水不去厕所,坚持到脱下防护服时,浑身上下已经湿透了。卸下防护口罩脸上已是深深的印痕,直到现在我都不敢与家人视频,只是打个电话匆匆与他们报一声平安,怕他们看到我的样子为我担心。 如果要问我“怕不怕”,说心里话,刚接触确诊患者时确实有些怕,但穿上防护服在这个环境中肩负起责任之后,就忘记了怕。因为我坚信,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之战。 现在每天看到新增病例减少,出院的病例增多,死亡病例也在下降,期盼的疫情拐点即将出现,我们看到了希望。我觉得这次支援工作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感谢我的爱人、婆婆给予我的最大支持,感谢父母家人的鼓励。最亏欠的是15个月大的宝宝,因为我的离开断了他的“口粮”。可我不后悔,我想,他长大以后也会为妈妈今天的选择而骄傲的…… 我们是一颗颗无名的小草,是如许的微小,但我们从不放弃自己执着的追求:那就是,奉献我的所有,为了他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接过前辈手中的红烛,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0年来中华民族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砥砺前进,答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答卷,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信这次我们必将不负众望,答好这份阻击疫情的“综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