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肝脏病学联合实验室在ILTS年会与国际会议中彰显创新实力 推动“健康丝路”建设
2025年5月28日至31日,2025年国际肝移植协会(ILTS)年会在新加坡新达城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党委书记、器官移植中心主任、eGastroenterology主编、中国-新加坡肝脏病学研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主任吕国悦带领16名专家代表团受邀参会。期间,以联合实验室为核心平台,顺利举办了Research Meeting for Health Silk Road Collaboration(China-Singapore),实现了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合作水平的同步提升。
学术传承 共铸肝移植学术高地
(大会合影)
在ILTS年会上,吕国悦,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主任王广义,吉大一院人事部主任邢鸥,普外中心-肝胆胰外一科副主任孙晓东,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邱伟,中国-新加坡肝脏病学研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PI吴迪,副教授樊钟琦、李明谦,医学出版中心副主任、eGastroenterology编辑部主任高梦晗等专家展示了联合实验室在肝移植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和前沿探索,凸显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
(展台合影)
会议期间,由吉大一院与英国BMJ集团合作创办和运营的消化病学国际期刊eGastroenterology设立了专展,展示了该刊在肝胆外科及器官移植领域发表的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专家驻足交流。吕国悦、高梦晗、eGastroenterology编辑朴美英与来访学者围绕期刊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位、重点关注领域及投稿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参展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吉大一院肝移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三代人的智慧与汗水。王广义以战略眼光擘画学科蓝图;吕国悦带领团队跻身国内前沿、国际发声;如今,第三代青年学者樊钟琦、李明谦等崭露头角,与引进人才吴迪共同组成创新“生力军”。三代人的传承与突破,塑造了肝移植领域的学术高地。
构建跨国肝病研究共同体
29日,联合实验室在新加坡新达城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了Research Meeting for Health Silk Road Collaboration(China - Singapore),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创新之路的重要指示,深化中国与新加坡在肝病研究领域的合作。来自中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13所知名高校的近百位肝病研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热点,推动肝病防治事业发展。
(会议现场)
(勾伟杰教授致辞)
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教授、联合实验室(新加坡方)副主任勾伟杰在致辞中向来自各国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背景及本次会议主题。
(吕国悦教授讲话)
随后,吕国悦回顾了联合实验室的创建历程,期待与会专家围绕脂肪肝、HCC、肝移植和药物发现等前沿话题深入交流。他指出,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将助力联合实验室取得具有全球影响的伟大成就,同时为国际上年轻研究人员创造更多机会。他表示,联合实验室未来将提供临床数据及样本等资源,助力国际多中心试验的开展,聚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同时与国际伙伴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药物,为肝病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朱志军教授、陈知水教授主持)
在会议免疫治疗与转运体机制研究专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授朱志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陈知水先后主持学术交流。
(Mark Muthiah副教授作讲座)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副教授、联合实验室(新加坡方)学术骨干Mark Muthiah以“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hepatitis”为题,阐释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转化挑战,结合最新临床试验数据提出了“个性化免疫调控”新策略。
(吴迪教授作讲座)
吴迪以“Hot stuff from cold transporters: Mechanistic characterization of disease-associated human SLC transport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liver disease”为主题,揭示了溶质载体(SLC)转运体家族在肝纤维化、胆汁淤积等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其团队开发的转运体靶向抑制剂为肝病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王立明教授、杨家印教授主持)
在会议肝病流行趋势与转化医学专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王立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杨家印先后主持学术交流。
(Daniel Huang助理教授作讲座)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助理教授Daniel Huang以“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in Asia: Trends, Mechanisms,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为题,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揭示了亚洲人群酒精性肝病的独特流行病学特征,强调了肠道菌群-肝脏轴在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李明谦副教授作讲座)
李明谦以“From Clinical Challenges to Therapeutic Breakthrough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GVHD Management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为题,聚焦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难题,分享了间充质干细胞疗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的全链条转化经验,展示了联合实验室在肝病精准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
(罗毅教授、易述红教授、孙丽莹教授、温培豪教授、李威教授、邱涛教授参与讨论)
会议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罗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易述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授孙丽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温培豪、海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李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邱涛针对免疫治疗的肝毒性风险、转运体检测的临床应用、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预警标志物、GVHD预防策略等热点问题与讲者展开了热烈探讨,现场形成了“基础-临床-转化”的讨论格局,碰撞出多个跨学科研究思路。
(签约仪式现场)
会议期间举行了吉大一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正式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新肝病研究联盟发展的里程碑。作为亚洲肝病研究领域的两支重要力量,双方将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肝病防治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的升级发展。
(合影)
此次参会及会议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技术与全球前沿的深度对话,明晰了团队人才培养路径,拓展了国际合作网络,使我国在肝病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医学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彰显了联合实验室以科研合作推动健康福祉升级、以科技创新惠及民生的决心,见证了肝病研究从基础机制探索到临床转化应用、从单中心突破到全球协作的全周期创新。
来源丨中国-新加坡肝脏病学研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科室撰稿、摄影丨池丹
科室审阅丨樊钟琦、邢鸥
责编丨李芳逸
编校丨秦楠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