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专题系列(28)|李春怀:疫情下的温暖
2022年3月至5月末,吉大一院开创“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全面提升急诊救治能力,护佑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由“战时”转为“平时”模式后,医护人员继续发挥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筑牢百姓健康防线,助力医院发展。推出吉大一院“3+X”专题系列,在纪念和回顾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2年3月,伴随着一场“倒春寒”,新冠疫情席卷、病毒肆虐,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对于血液病患儿,尤其是需要连续化疗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症患儿来说,暂停治疗可能意味着白血病复发或生命的逝去。为了这些特殊患儿的治疗能够系统、及时、规范地进行,吉大一院小儿血液科40余名医护人员不畏辛劳,在医院闭环工作,执着坚守,在春寒料峭中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小儿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在主任李春怀、副主任王玥、护士长刘学华的组织和部署下,响应医院“3+X”工作部署,第一时间成立小儿血液科过渡病房,在医务部的协助下,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路线,分批次接收复疗患儿入院,并在随后的工作中,接收来自儿科急诊的重症患者以及按期治疗的肾病科患儿。
(为患儿进行操作前准备)
疫情防控期间,小儿血液科原有普通病房患者均在50至60人左右,过渡病房收治新诊断急性白血病16人,规律化疗108人,其他血液病30人,肾病患儿7人,其他系统疾病6人。过渡病房的设立,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紧急救治、规律治疗及急危重症的治疗提供的坚实的保障。
在过渡病房的工作中,李春怀、王玥以身作则,轮流在过渡病房指导工作。全体医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科室最需要的地方去,其中以医生姜昊旻、吕丽丽工作时长为最,恰逢疫情防控中后期,患者数量激增,工作也愈加增多。他们需要负责24小时全部的医疗工作,包括接送患者出入院,重症患者的抢救,普通患儿的日常诊疗,白、夜班值班等等,两名医生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与努力,每天按防控要求着防护装备工作至少12小时,遇到急危重症患者,经常24小时在岗。姜昊旻更是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医疗工作并主动要求连续在过渡病房工作,他曾说到:“我是科里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此期间,科室急诊收治了一名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伴肾功能异常、严重离子紊乱的患儿,心率持续200次/分以上,端坐呼吸,医生接诊后第一时间抢救治疗,并在当日申请全院多科室联合会诊,经过5个小时的积极抢救治疗,患儿终于得以平卧休息。
科室还接诊了一名阴道流血近1个月、重度贫血的青春期女孩,入院时存在失血性休克,在李春怀的指导下,一边积极抢救,一边查明病因,最终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异常出血、多浆膜腔积液、失血性贫血,经过系统的治疗,患者病情好转。
从入院时的生命垂危到出院时的平稳转运,过渡病房及普通病房全体医护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挽救患儿的生命不懈努力。小儿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用最坚毅的信心战胜疫情,用最热情的真心温暖病人,用最坚定的初心不负韶华,不负白衣。
小儿血液科
李春怀
策划/医务部 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