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专题系列(25)|高素君:疫路回首,不忘初心
2022年3月至5月末,吉大一院开创“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全面提升急诊救治能力,护佑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由“战时”转为“平时”模式后,医护人员继续发挥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筑牢百姓健康防线,助力医院发展。推出吉大一院“3+X”专题系列,在纪念和回顾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2年3月,新冠疫情肆虐吉林大地,抗疫之战打响之时,血液科正在化疗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重症感染、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情况的住院患者尚有181名,面对这些亟待救治的患者,科室别无选择,只有严守阵地。血液科全体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全员在岗,闭环管理,为住院患者保驾护航。
(首批进驻血液科过渡病房的医护合影)
伴随严峻的形势及防控措施的升级,越来越多的血液病急危重症患者来到医院急诊,给内科急诊、综合疗区带来巨大的医疗压力。同时大量规律化疗的患者难以及时返院治疗。2022年3月31日,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保证规律性治疗患者就医需求的工作部署,吉大一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于干部病房5楼设置血液科过渡病房。血液科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响应,主任高素君与护士长彭轶第一时间组织筹备人员调配医疗设备、感控消杀,并在医务部、感控部的指导下捋顺患者入院流程及病房的隔离分区。克服医护人员极度短缺的困难,迅速派出科室骨干,组建医护团队。
(通宵布置血液科过度病房,保证第二天顺利收治患者)
4月1日,血液科过渡病房正式接收患者,首日收治急诊患者7人,规律化疗12人,护士长彭轶、医生张云蔚、护士于娟带领第一批规律化疗的患者顺利入住过渡病房时,血液科收治患者的绿色通道正式开启,医务部副主任刘威、尹航全程参与指导,常规的诊疗与流程,在特殊时期更显艰难,其中也蕴含了太多的艰辛与付出。每当看到急诊患者转危为安,规律化疗患者迫切的心情和高度配合的态度,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那样值得。
4月2日,副院长于家傲带领医务部投身前线,高效完成急诊救治及各方协调工作,高素君讲到:“当我第一次参加急诊大交班时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感动一院人的责任与担当,综合救治及协同作战能力,更有幸见证了医院‘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的初建到成熟。”
4月19日,为进一步缓解急诊血液病患者救治数量多、专业性强的接诊压力,院领导再次通盘部署,开创性地设立了血液肿瘤急诊门诊,并将此前随队赴吉林省肝胆病医院支援抗疫一线的血液科教授刘晓亮、副教授李昱瑛紧急调回医院,与肿瘤科的两位医生,共同负责急诊血液肿瘤患者的首诊救治工作。至此,疫情防控期间血液科开创了“急诊-过渡病房-普通病房”全链式的收治模式。
共计接诊急诊血液病患者350人次,收治住院患者466人次,其中急诊患者161人次,其他综合疗区转入24人,规律治疗281人次;在院患者平均100至120人左右;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此外,血液科研究室从未停止接收标本;为提升急诊及危重患者的救治效率,勇开先河,将急诊骨髓形态学报告当日发放,实现了“吉大一院速度”,共接收骨穿样本1300份,完成各类型检测6200余例次。
(为高白细胞血症的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凌晨进行白细胞单采)
深夜为急诊伴ARDS高白细胞白血病(WBC 765.4×10^9/L)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凌晨3点完成白细胞单采;帮助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大学生在病房完成了研究生面试;救治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极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最低19g/L)……科室医护人员在一次次地“生死竞速”中快速成长,在一次次“不可能”的挑战下突破极限,在一次次地“携手奋进”中构筑坚不可摧的医疗防线。疫路回首,团队不断地创造着“奇迹”,竭尽所能,践行着医者的担当与使命。
血液科
高素君
策划/医务部 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