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康复力量”
2022年3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长春按下了暂停键。吉大一院康复科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分七批次集结60多位医护人员身赴一线昼夜鏖战,在战“疫”前沿筑起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
最年长的“新”战士——陈东明
3月10日晚20点,接到支援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通知的她火速报名,踏上了“抗疫”的征程。在这支队伍中,她成了最年长的“新”战士,为了确保“战友”在工作中看得更清,她试验过各种办法擦拭护目镜防止起雾,每日把简单的动作重复数千次,网球肘复发了,就吃上止疼药继续咬牙坚持工作。在进行 “红区”中主楼2组的感控工作时,那长长的走廊、电梯间、公共卫生间、各个办公区域就是她的战场,一遍遍地喷洒、擦拭、拖地、垃圾的收集整理运送,繁重的消杀工作使每日从红区中走出的她湿透衣襟,但是她说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听到各个脱间采样结果全阴性时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这些工作虽点滴平凡,却牢牢地守住了医院安全稳定的根基,筑起了一道“疫”线防火墙。
最温馨的“舱”友情——方舱医院的勇士
初入方舱医院的陈晓伟、沈艳红和贾可鑫全然不会因为病毒传染性强、感染性大而有任何的犹豫和退缩,立刻投入到患者的护理当中,她们为患者测体温、量血压、发口罩……尽管厚重的防护服下,她们汗如雨下,但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项、每一步都一丝不苟,细心地照料、耐心地劝说,让患者从抗拒抵触转为积极配合,主动敞开心扉与医护人员成为互相惦念的朋友甚至亲人……在方舱医院守护患者,每次穿上防护服,满面的压痕,憋闷地喘息甚至头晕都不能阻挠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为了万千家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义无反顾地奋战在一线,在“火线”上一路坚守到胜利的那一天。
最鲜艳的“红”党旗——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的英雄
“这次‘家门口’的抗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这场硬仗,我们一样必胜。”“要将战线前移,提早介入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营养指导。”……护士长刘红英和张春侠牢记院领导们的嘱托,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不知疲倦地完成一系列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及呼吸康复训练和营养指导工作。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从来没有抱怨和退缩。“作为医护人员,谈不上考虑是不是‘上战场’,这是我的份内工作,并且我是党员,冲锋在前,义不容辞。”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像刘红英护士长这样的老党员扛起重担,为年轻一代言传身教。穿上防护服很难分清她们是谁,但当号角吹响,总能看见党员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的模样,因为她的背后有一抹鲜艳的“红”。
最可爱的“疫”青春——四支核酸采集医疗分队
“战疫时刻,勇往直前,是我们的使命,从号召到集结,从支援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到支援净月、支援白山,吉大一院康复人为吉林省疫情防控贡献着力量!”
从长春疫情之初,吉大一院康复科共派出四支医疗分队,共50余人次支援各地的核酸采集。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是一项高风险工作,需要与病毒“面对面”接触。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闪失,这不仅关系到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为了及时完成全民核酸检测任务,吉大一院康复科医疗分队走在前、冲在前,圆满完成一次次核酸采集和检测任务。其中部分队员们曾连续工作19个小时,为了能连续作战节省一套防护服,她们在上岗前尽量减少进食,避免饮水,困了就在实验室冰冷的地上小憩。她们顾不得危险,因为没有时间允许她们顾虑,那一袭白衣,就是千千万万封控家庭眼中的希望和力量,她们是大家的“守门员”,传递着世间的温情。
最坚强的“家”后盾——坚守在医院阵地的家人
如果说疫情是命令,那么防控就是吉大一院康复人的使命与责任,在无情的病毒面前,全体医护人员与病毒拼杀、与时间赛跑,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用实际行动,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你驰援一线,我坚守医院;参与全院防疫行动、不留死角,有我!做好充足及时的后勤保障,有我!做好全院就诊患者预检分诊,有我!做好危重病人的隔离救治,有我!”每一次康复人的出征,都承载了全科“家人”的牵挂和期待,康复人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冲在抗疫一线,也离不开留守“家人”的默默付出。驰援是为了战“疫”的胜利,坚守同样是为了战“疫”的胜利。
她们平凡,因为她们是康复科普普通通的一员。她们中有工作近三十年的“老人”,也有刚入职不到一年的“新人”;有孩子不满1岁的妈妈,也有妈妈眼中的孩子;有归队两月的援疆干部,也有同在一线抗疫的夫妻。她们不凡,因为她们都在疫情防控最紧急关头,义无反顾地放下一切,穿上防护服,在抗疫一线“逆行”。
她们是吉大一院康复人的一个个缩影,一声声请战令慷慨激昂,传递着面对疫情敢于胜利的决心,她们依靠专业能力和实干精神成为了真正的勇士,她们冲锋在一线,展示着康复“逆行者”们无惧风险、攻坚克难的风采。
来源:康复科
提交:段好阳
编审: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