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专题系列(9)|刘国辉:“战”在前沿——吉大一院急诊外科抗疫纪实
2022年3月至5月末,吉大一院开创“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全面提升急诊救治能力,护佑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由“战时”转为“平时”模式后,医护人员继续发挥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筑牢百姓健康防线,助力医院发展。推出吉大一院“3+X”专题系列,在纪念和回顾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2年3月,新冠病毒再次席卷吉林大地,这次疫情来势急、快,作为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急诊外科,按照医院吕国悦书记和刘斌院长提出的“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部署,作为主任,我带领团队合理安排、认真落实,所有同事们同心戮力,奋战在第一线。

疫情期间,就诊人数29648,抢救人数901,急诊外科大厅总3069人收入院,这么庞大的急危重症病人,我们做到了0差错。
疫情发生以来,长春市多家医院成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吉大一院急诊救治量瞬间空前加大,据统计,疫情期间,急诊外科单日就诊量高达560余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压力,我作为急诊外科的“头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坚定不移地落实好抗疫工作。每天坚持至少两次查房,从病人的基本病情、目前诊疗措施、下一步治疗方案,此外,我还详细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协调、部署工作,还要安抚病人及家属焦躁的情绪。办公手机电话经常挂在耳边,在拥挤的人群中穿着密实的隔离服忙碌穿梭,这是我这段时间的常态。
(刘国辉主任在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

为了减少人员交叉,疫情期间,急诊外科多个出诊科室停止出诊,这些诊疗任务就落在了急诊外科全体医生的身上,值班密度及频次提高,几乎全无休息,科室人员出现短缺,出诊医生平均年龄40岁,且有几位医生本人即为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但他们毫无怨言,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按照医院部署,严格实行闭环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保证急诊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急诊外科医生面对巨大就诊量在稳中有序进行诊疗工作)
疫情期间,由于病房1名医生出诊支援,急诊外科过渡病房仅有魏久兴、马强两位医生值班,每人24小时值班,休息也只停留在医院内,二位医生的孩子最大9岁,最小3岁,直到医院实行“点对点”上班制后才回到家中,两个多月未见到爸爸的孩子看着打开家门的魏久兴医生兴奋地手舞足蹈喊道:“爸爸回来啦!”
危重症病人多,使得监护抢救室工作异常繁忙,我向医院申请,经过医院审批,2020级在读乳腺外科博士研究生曲俸江支援急诊外科监护抢救室工作,他说:“作为一个曾经的急诊医生,能在这样关键的时候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包扎、止血、缝合、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医生和护士们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每一项操作都在不定时进行,虽然超乎忙碌,但每一个人都秉持着“敬畏生命、敬畏工作”的责任心工作,疫情期间,病人都得到及时就诊,出诊的急诊外科医护“零”感染率。
(急诊外科部分出诊医护人员:左起——护士杨洪旺、医生杨田野、陈帅、刘国辉主任、医生曲俸江、范红权副护士长、医生刘韶辉、侯坤)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就是这样一群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时刻护佑着百姓的生命健康,是医者们的责任和担当在为保驾护航!医者无畏,默默奉献,不辱使命,向医院、学校和社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继往开来,急诊外科将在院领导的带领下,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继续作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战时”急诊外科
急诊外科
刘国辉

策划/医务部 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