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专题系列(5)|李洪祥:肩担责任,心怀使命——内科综合五疗区抗疫感想
2022年3月至5月末,吉大一院开创“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全面提升急诊救治能力,护佑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由“战时”转为“平时”模式后,医护人员继续发挥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筑牢百姓健康防线,助力医院发展。推出吉大一院“3+X”专题系列,在纪念和回顾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2年初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肆虐春城,吉大一院全员出击,前方一线专心抗疫,后方家人坚守阵地!疫情暴发以来,我院承担了全市50%患者的诊治收容任务,并在吕国悦书记、刘彬院长领导下,在全国首开先河,开创了“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有效解决疫情期间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
(内科综合五疗区合影)

2022年4月6日,受院领导嘱托,紧急组建“内科综合病房五疗区”,专门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来自15个科室的57名医护人员连夜集结完毕,于颖护士长第一时间带领科室骨干前往五楼儿外科进行实地考察,以搬家式的支援方式从本科室临时借用大量医疗设备及药品,大家搬运物资、布置病房、合理规划三区两通道,围床位、连接网络、申请门禁、安排住宿、配置仪器设备、5S管理摆放物品……直到后半夜,大家才回到五楼多功能厅及内侧走廊,我们称之为“寝室”的地方,按照感控要求,所有人员需要24小时不间断佩戴N95口罩,作为疗区负责人,我不断跟大家强调感控,于颖护士长更是每日零点去检查护理人员在熟睡后是否脱落口罩。
首批接收了包括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及MODS的患者,全体医护本着“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精神,不惜一切代价,收容危重病患者,我和于颖护士长不分昼夜在病房坚守,外联工作部赵莹主任及医务部从全院调配设备,并帮助解决患者周转、会诊等困难。
4月10日收治一名特殊的急危重患,这是一个13岁的坠楼男孩,孩子从8楼坠落,来到医院时已生命垂危,诊断为骨盆骨折,重度失血性休克,在刚入科后就心脏骤停,在心肺复苏同时,麻醉科医师侯霖在无法触摸血管条件下,迅速成功建立颈内深静脉置管,外周动脉触摸不到,我决定应用深静脉导管代替动脉导管实施腋动脉穿刺,以便实时监测动脉血压来指导抢救,并紧急联系于家傲院长、医务科,协调紧急备血,于颖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全力配合抢救,于抢救初始3小时内共输8000余毫升血液制品,另外输注晶体液5000余毫升……患者最终得到有效救治,起死回生,这对刚成立科室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所有人都说:“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5月14日,科室收治一名外科术后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此类患者需要实施小潮气量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在逐渐下调潮气量时,由于通气量下降,产生二氧化碳明显潴留,但患者氧合情况良好,此时最适合的救治措施为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在医护人员共同研究、尝试下,费时5个小时成功改造安装膜肺,进行了我院尚未开展的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并顺利运行5天,待二氧化碳下降后成功撤离。
科室共24张床,4月6日建科后运行45天,一共收治患者 170余名危重患者,病种涉及了内外妇儿的34种疾病,其中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60 例,血滤 20例,90%以上患者好转后转科或出院。
在内科综合五疗区,每天都能看到医护忙碌的身影,医护联合查房、分析病情、调配房间、计划收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内科综合五疗区以ICU医生为框架,专科医生为主体构建医疗团队,将麻醉科、外科、内科医生交叉分配,发挥各自优势,为病患提供安全堡垒!
疫情无情人有情,由于内科综合五疗区工作、住宿是24小时在一起,大家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支援的潘瑞金护士长发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更是在短时间融入集体,听到五疗区解散时大家都纷纷表示不舍。
忘不了刚建科时的紧张与彷徨,忘不了跟随于颖护士长学习“暖心管理”的真心交谈,忘不了根据患者住院时间每日都算计倒床以释放多更床位时伤的脑筋,忘不了东借仪器、西借耗材忙碌的时刻,忘不了午夜时大家梦话与磨牙的声音,忘不了一起战斗建立起革命式的友情…
(医护携手为患者筑牢生命线)
(全身心投入救治患者)
内科综合五疗区
重症医学科
李洪祥

策划/医务部 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