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护小家,疫往无前显担当——吉大一院急诊ICU护理平台抗疫记实
它强任它强,清风拂上岗,
它横由它横,明月照大江。
面对3月初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吉大一院人共克时艰,急诊ICU人也处变不惊,积极响应医院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前方奋战一线,后方坚守阵地,勠力同心,每个有重症的地方都会有急诊ICU护理人的身影,职责所在,重症担当。
一、精锐出兵,院外全力奋战
急诊ICU共46名护士,在护士长迟红丽的全力支持和安排下,由副护士长杨卓领队,共派8名骨干护士支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长春市肝胆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吉林市中心医院,其中包括副护士长1名,大组长1名,责任组长4名,感控小组组长1名,消防安全组组长1名,责任护士1名。
(杨卓副护士长在吉大一院二部担任第一组组长,带领组员为患者开展俯卧位通气、为肿瘤患者进行造口护理)
(大组长倪婷在吉大医院二部担任第三组组长,为患者进行造口护理、作为ECMO专科护士在组内进行ECMO护理经验总结)
(责任组长马静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支援)
(责任组长沈晓蕾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支援)
(责任组长张秀艳先后在吉林市中心医院、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支援)
(责任组长武悦在长春市肝胆医院支援)
(感控小组组长郭小龙在长春传染病医院带患者进行检查)
(消防安全小组组长沈海阔在吉林市中心医院支援)
(援鄂护士刘利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支援)
二、严阵以待,院内尽心守候
1.院内整建制接管急诊观察病房
随着医院收容能力的不断扩充,4月4日上午,急诊ICU接到任务紧急整建制接管急诊观察病房40余张床位,在护理部的统筹安排下,来自于神经创伤、烧伤、心理卫生、眼科、肾病等兄弟科室的17名护理人员迅速集结支援科室,在迟红丽护士长指导下,急诊ICU责任组长李明姝、刘佳短时间内紧急组织专科培训、感控培训,同时明确各岗位职责,梳理工作流程,搬运耗材,配置仪器设备,进一步为亚重症患者的收容与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迟红丽护士长在急诊观察病房查房)
(迟红丽护士长与急诊观察病房护士合影)
2.最美留守与安全保障
急诊ICU为绿区监护病房,科室原15张编制床位加至20张,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所有工作人员在院内进行闭环管理,无休息却无一人掉队;为了保障综合疗区的患者安全转运至科室继续进行救治,科室专派高年资的护士去转接,截止目前共转运80余例。科室留守护士不仅承担科室医护人员每天的核酸采集,每天也会统计所有本科室在院患者家属以及过渡病房患者家属的信息,由每天下后夜的护士组织安排并统一有序采集。
(科室工作繁重却依然坚守)
(综合疗区患者转运)
(科室核酸采集小分队)
3.身兼数担,院内技术支持
急诊ICU护理平台在保证日常救治任务的同时,积极响应院内号召,从专科技术、专业知识、重症仪器设备与耗材等多方面协助解决综合疗区内科病房所面临的困难,先后派遣科室梁佳、李泳澎支援综合内科五疗区,刘佳、王新贺、詹雪、孙雪纯支援血液透析室,苏洋、李玉莹、刘佳、段婷玉、杨艳、李妍、梁艳7人前往内科综合一疗区和内科综合三疗区进行血液滤过治疗技术支持,共计10余例、20余次,呼吸治疗师-张卉前往过渡疗区授课1次。
(梁佳、李泳澎综合内科五疗区支援)
(孙雪纯、刘佳、王新贺、詹雪支援血液透析室)
(呼吸治疗师张卉过渡疗区授课)
疫情暴发以来,急诊ICU和急诊内科观察病房作为五个综合内科过渡病房的主要出口,全体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在狠抓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科室总计收治二部和吉林省人民医院转入重症患者10余人、肝胆病医院重症患者5人、收治过渡病房患者100余人。
三、竭心尽力,做有温度的护理人
1.院内陪护分区闭环管理
疫情防控措施升级以来,急诊ICU严格执行患者随员管理相关规定,为从源头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实行患者入院“无随员、无陪护”管理模式。部分外地就医的患者家属面临的购物难、外出难等,患者备品使用难等问题,在迟红丽护士长的统一安排下,科室竭力调动资源解决家属面临的问题。由科室专人负责统计、采购、分发,家属纷纷对吉大一院急诊ICU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措施表示称赞。
(家属闭环分区管理以及专人为患者和家属采购必需品)
2.安全护送患者到家
4月上旬,急诊ICU收治了一位气管切开常年居家佩戴呼吸机的肺炎患者,住院期间在医护十多天共同努力下患者好转达到出院指标,但由于疫情原因小区封闭管理以及交通不便导致患者出院困难,科室迟红丽护士长立即向院内提交申请,在多部门协调与配合下,专派责任组长高丽丽带领韩钊蓬、于海洋、王宏杨3位男护士,跟随120并携带转运呼吸机、急救药箱、简易呼吸机器,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家中,并进行居家健康指导。
(4名护士安全护送患者到家)
最是风雨见初心,越是艰险越前行;沧海横流显砥柱,同舟共济定能赢。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履践致远。急诊ICU护理人,将会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心抗疫护小家,疫往无前显担当!
来源:急诊ICU护理平台
提交: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