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战地教学”系列活动——新冠疫情下的阴暗角落——关注儿童心理
2022年5月10日下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小儿呼吸科副主任李亚男、医生张影和儿童风湿免疫过敏科医生刘聪聪,在抗疫一线,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与同学们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情况下的儿童心理相关问题。学校督导专家迟宝荣、教学部副主任朴美花及吉大一院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和院外师生,共计近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朴美花主持。
李亚男首先讲述了医疗队在肝胆医院支援中的故事:在支援的第一天,医疗队连夜接诊了七百余名患者,这之中的大部分都是高中生;随后,团队接诊了一名出生仅仅十三天的新生儿,随之成立了儿科专区;团队接诊的第三部分儿科患者则是儿童群体,这个群体的患者既没有高中生阶段的稳定心理,又比新生儿阶段更成熟,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特点。团队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对儿童患者开展了针对性的治疗和心理干预。
通过对香港第五轮疫情中儿童诊治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结合新冠引发心理问题的几种原因和机制,李亚男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是应急事件的脆弱群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也有很大比例会延至成人阶段。
随后,张影对新冠疫情时期居家隔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与常见障碍进行讲解,张影深入浅出,与同学们一起,从疫情影响心理健康的来源以及急性压力转为慢性压力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从心理行为、风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三个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机器干预措施进行了讲解。张影说:对疫情压力的应对措施,不仅适用于儿童,对疫情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价值,通过建立安全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及提高自信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对抗压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借由三个案例,对这种缓解压力的方式进行了阐述。
接下来,刘聪聪从住院、隔离患儿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及针对患儿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三个层面进行了讲授。刘聪聪指出:隔离带来的诸多压力会使得儿童对家人的依赖增加,甚至会促使其心理年龄退化至前一发展阶段。同时,由于儿童看待疾病的视角与成人不同,可能产生对疾病本身、对死亡和对家人等多层次的恐惧,以及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对疫情导致的活动被限制和与家庭成员的分离而导致的抑郁情绪。支援团队针对性地解决患儿的心理问题,通过改变病房氛围、合理强化传染病防控意识等手段,减轻了患儿的负性情绪,对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即将毕业的2017级张钰欣同学分享了自己在毕业季的感受。张钰欣说:这一届的同学们经历了和其他届同学不同的时光,有遗憾、有不舍、有难忘和也有美好,疫情当前,各位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医学人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精神一定会引领同学们成长为优秀的医生。
朴美花补充说:对于2017级的同学们,也许你们是不幸的,因为与往届的同学相比,你们少了那份青春的自由和毕业的悸动;但也许,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提前经历了未来可能需要你们承担的风险,且有老师以身示范的告诉你们如何应对。拥有了疫情这三年特别学习生活经历的你们,一定会在未来成长得更快、更优秀。随后,朴美花展望未来,祝愿同学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一路进取,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在听完今天的“战地教学”活动后迟宝荣说:心理问题的解决,要从儿童阶段入手。往往儿童对疾病的视角与成人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如果不得到认识,是很难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现在的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仍然不小,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心理、身体、行为三方面的健康。儿科作为与孩子们打交道的学科,需要医务工作者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随后,迟宝荣对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感谢,并叮嘱各位老师一定要好好休息,注意身体健康。
来源:教学部 齐啸天
提交:朴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