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舱大吉|吉大一院五十勇士战方舱 抗击疫情守家乡
第一 医疗模式
一、提前谋划,倍道而进
会展中心方舱工作系统与勇士路方舱不同,需要将每位患者的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后才能进行后续治疗护理操作,陌生而又复杂的操作系统给全体医疗队员带来巨大挑战。为了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医疗队全体队员在接管工作前一天便来到方舱,反复观看操作演示,再一遍一遍实练操作。大家悉心将每个操作流程都编辑成文档,反复讨论,不知不觉已经到凌晨1点。正是由于前一日的充分演练,次日顺利接管2号舱内的167名患者,秩序井然,无缝连接,为顺利完成后续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章建制,统筹推进
由于会展中心方舱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例偏高,加之舱内部分患者情绪焦虑,因此,为保障舱内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生组在原有勇士路方舱工作的各种医疗制度基础上,做出快速调整。与之前市医院每班3名医生在舱模式不同,医疗队只有8名医生,因此采取固定与临时相结合的模式,每班1名医生舱内工作,医疗队长每日不定时入舱查房,预判疾病风险,及时转走有潜在风险的患者,保障医疗安全和有序的患者救治。虽然工作量徒增无形中加大身体和心理压力,但医疗队的每名队员都坚持工作,毫不懈怠,尽全力保障所有患者都安全康复出院!
三、群策群力,合力攻坚
会展中心2号舱内存在部分3-4周治疗仍未能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由于长时间的方舱隔离生活,导致患者情绪焦躁,如何平复患者的焦躁情绪成为医疗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医疗队群策群力,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上述问题。医疗队长于金海以线上形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后半程如何快速康复”的专题知识讲座,对病情的特点及治疗恢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额疑虑,配合医护治疗。利用微信群开展群体心理疏导,利用点对点微信沟通对重点焦虑患者进行单独辅导,经过多层次的心理疏导,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利用每日查房时间,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指出他目前不利于恢复的心理因素,并教会他自我缓解的方法,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四、爱心接力,待患如亲
方舱内的环境简单,饮食单一,很多患者出现厌食,食欲不振,功能性腹胀,恶心返流等消化道症状,从事胃肠专业的医疗队长于金海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了在方舱环境下如何调整患者胃肠功能的简易五步法:1.晨起半小时通风活动;2.早餐六成饱;3.上午专心做好一件事;4.午餐后半小时后开始促进肠道运动;5.晚餐早进,至少4小时后睡眠。医护人员省吃俭用,把自己的补给牛奶、面包、方便面等送给患者和无法进食隔离餐的婴幼儿,这些细微的举动,增进了医患的关系,稳定了患者情绪,提高了治疗效果。
第二,护理模式
一、提前谋划,顺畅工作
为了更好地接管2号舱的护理工作,护士长带领护理骨干提前进舱了解市医院的工作情况,两天内完成了电子系统的操作流程说明、入院、转院、出院、消毒、垃圾处理、领药、核酸采集、后勤保障等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高效、顺畅地进行,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
二、加强感控、预防为先
为了避免院感发生,团队接管2号舱后立即对穿脱间进行整改,并加快新穿脱间的使用,于5月1日正式启动新的穿脱间。同时,由于舱内患者密度大,无通风条件,感控护士加强了对舱内环境的消毒管理,并调动患者做好个人床单位的消杀及口罩的正确佩戴,在护士的督导下,患者依从性良好,不仅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也提高了出院率。
三、优质护理、微笑暖心
工作期间,护士不断了解舱内患者情况,患者中有儿童、拾荒老人,还有更多患者表现出了焦虑、烦躁,情绪极为不稳,为了改善患者的状态,照顾好儿童和老人,护理团队群策群力,每班都把自己的食物、水果、牛奶等带给舱内的老人和儿童,同时还组织患者唱歌、跳健身操,大大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了舱内的气氛,好多患者都说护士带给了他们“家”的感觉,这也让护理团队感到无比欣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护士让微笑、暖心、亲情服务在方舱里得以延续。
四、凝心聚力,助推工作
由于护士人员有限,每个班次只有4名护士,面对舱内一百多名患者,护理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此,护士发动了一些舱内乐于助人的患者当志愿者,帮助护士分发餐食及物资,使舱内工作得以顺畅、平稳的进行,同时也在舱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在此次抗疫救治工作中,吉大一院医疗队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医者风范,践行了“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精神,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顺利完成了支援任务。病毒无情,大爱有声,携手前行,共克时艰,早日迎接美好的明天!
提交:王兴龙
编辑: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