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基因检测中心抗疫心声:小小的我,也有大大的力量
2022年3月,新冠疫情突袭吉林省。3月7日和13日,吉大一院基因诊断中心共计派出6人赴吉林市和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外派人数占科室总人数的一半。在前线支援核酸检测已经一个月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呢?一起听听他们的抗疫心声。
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那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知识越来越广,智慧越来越高,不断发展、前进。
3月7日出发赴吉林市支援核酸检验检测工作的刘勇、陈立国、胡欣彤、张鹏,是4名有着多次抗疫支援经验的老兵,曾在满洲里、通化、哈尔滨完成了大量的核酸检测工作。他们中,参加抗疫支援任务次数最多的是刘勇,曾在2020年参加了院内一线核酸检测任务,也曾参加过支援内蒙古满洲里、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黑龙江哈尔滨市的核酸检测工作,在每次抗疫过程中都给人留下了认真肯干的印象,在每一次任务中也得了锻炼和成长。3月7日至今,他共计完成7个白班、2个前夜、10个后夜的工作,总共检测样本22771例。他觉得自己作为90后+性别男+未婚,应该主动承担一些更困难、更辛苦的工作。
陈立国在2020年参加了院内一线核酸检测任务,2021年参加了支援通化、哈尔滨的核酸检测任务。陈立国不仅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而且对同事热情友善,每次出征,看到队伍里有陈立国,大家都觉得心里很踏实。陈立国的女儿今年3岁了,从孩子1岁到3岁的这3年里,陈立国有至少6个月不在家,他非常感谢妻子、父母和岳父母对他们这个小家的付出,他说:舍小家,为了大家,为了国家。

胡欣彤2021年刚刚参加工作,曾参加过支援哈尔滨的核酸检测任务。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她被派到吉林市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她的爱人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工作,因为闭环管理也回不了家,家里20个月的孩子由胡欣彤的父母看管。工作中的辛苦不算什么,但每每想到孩子,年轻的妈妈总是忍不住拭泪。出发的时候,孩子虽不知道妈妈去做什么,但是看到行李箱,想起妈妈上次拿出行李箱后一个月都没在家,抱着妈妈的腿就是不松手。从3月7日至今共计,陈立国和胡欣彤工作19个班次,其中前夜8个,后夜8个,白班3个,参与检测样本总计25289份。虽然长期的夜班导致身体很疲惫,免疫力降低,但是他们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战役。

张鹏曾在2020年参加了院内一线核酸检测任务,2021年参加了支援哈尔滨的核酸检测任务。这次支援吉林市,张鹏是科里最年长的大哥,不惑之年,他对于自己的责任看得非常清楚。由于防疫物资紧缺,1米9的大个蜷缩在尺码不够大的防护服中,伸不开胳膊伸不开腿。从3月7日至今,张鹏工作19个班次,其中前夜7个,后夜8个,白班4个,参与检测样本总计25346份。他的妻子是一名高校教师,疫情之初将女儿送回姥姥家后,她也成为了一名大白。由于工作日夜颠倒,很少能和女儿视频,女儿想爸爸的时候就只能看着照片,把对爸爸的爱写到了信里,画到了画里。问张鹏:“疫情过去回家后,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去拥抱我的爱人,想去看看替我们照顾孩子的岳父岳母,想去亲亲我的女儿……”。

3月13日出发的支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的队伍中,有基因诊断中心的胡馨元、刘思文,她们曾出色的完成支援哈尔滨核酸检测任务。此次支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的任务急、工作重,每天面对的全部都是阳性样本,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巨大。她们和同事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受到了医患的一致好评。

除了在外支援的6名同事以外,在主任姜艳芳的带领下,基因诊断中心3名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尽最大能力满足临床科室对于基因检测,特别是疫情当下对于病原微生物类检测和肿瘤患者精准诊疗相关基因检测的迫切需要。
基因诊断中心的每一名员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的最大的力量,两市三地,团结一心。虽然大家已经分别一个月,但每个人都知道,暂时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吉林终有吉临时,长春定复往常春,战疫必胜!
来源:基因诊断中心
提交:何佳雪
编辑: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