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养成记”——吉大一院急诊儿科抗疫纪实
2022年虎年的初春,新冠疫情来袭。一时间,吉大一院急诊救治压力陡增。医院领导审时度势,本着抗疫和急危重症救治两条主线并行的原则,派出近2000人到多家新冠定点医院支援,承担医疗救治,核酸采集等工作,留守在后方的人员,迅速实行“3+X”大急诊三级收治模式,承担了全省50%以上的急诊救治任务,深得省市和吉林大学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急诊儿科医护人员,极其普通平凡的一群人,平时默默承担着省内乃至周边省市较为繁重的急诊救治任务,从不叫苦叫累,毫无怨言。疫情来临,大家踊跃报名参加抗疫,先后有7人外出支援,30余人坚守急诊,30余人院内支援,轮休和居家的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出诊,为患者答疑解惑,体现了吉大一院急诊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在前方,支援长春市传染病院的副主任黄园园、医生孙美花、副护士长郭秋旭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支援肝胆病医院的杨巍更是勤勤恳恳,对儿科专区小患者耐心细致,一丝不苟;支援吉林市的护士孙丽彦和田静工作出色,认真负责;护士比鑫洋参与吉林大学核酸采集也是踏实肯干,不负使命。
在吉大一院“3+X”大急诊三级收治模式框架下,急诊儿科与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共同承担医院的急诊救治任务。在医院加强急诊就诊大方针指引下,为满足急诊内科患者激增,人满为患的困境,坚守在医院急诊儿科的人员闭环管理。先后经历了急诊儿科和急诊内科工作区对换,新急诊儿科工作区缩小的改变,接管部分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留观患者的护理工作,克服了工作环境改变,工作区域缩小的困难,每天接诊患者量虽远不如急诊内外科,但病种并不单一,病情也千变万化。有危在旦夕的早产儿,有突然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有频繁抽搐躁动的脑炎患者,有呼吸心跳骤停的外伤患者,更有呼吸困难,濒死感的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患者……
急诊儿科的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恪守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对每个患者积极抢救,认真施治,遇到病情较重的患者,急诊儿科医生护士都是亲自护送住院。科主任张波自医院实行闭环管理以来,一直坚守在一线,详细掌握每个患者的情况,严格把控收住院和留观患者的指征。
护士长王蕾自闭环管理以来,一直带领护理团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身上的担子不断加码,从单纯承担急诊儿科护理任务,到核酸采集团队管理任务,再到带领团队承担急诊神经内科观察疗区的护理任务,从不抱怨,而是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忘我工作,废寝忘食,认真梳理工作流程,做到工作有条不紊。
一个月以来,急诊儿科共诊治患者580余人,为患儿家长开核酸检查1000余份,管理成人患者约500人,抢救及转运重患10余人,收入院患儿150余人,从未延误患者救治,从无医疗纠纷和投诉,深得患者信任和好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急诊儿科就像一株小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韧不拔,向往阳光,期盼春天。急诊儿科的医护人员表示,工作中也一定不会辜负院领导的信任和理解,继续以朴实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完成儿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疫情防控和急诊就诊两手抓的方针。相信磨难终将过去,曙光就在前方,期待大地回春,小草繁茂。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它的生命将更加精彩!
来源:急诊儿科
提交:李颜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