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抗疫者说(88):倾尽全力与死神博弈——内科综合五疗区抢救13岁高空坠落伤患
2022年4月10日是我支援吉大一院内科综合五疗区的第4天,我们组夜班,16:00时接诊了一名7楼坠落的13岁男孩,因骨盆多处骨折、低血容量休克、右侧股骨骨折、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收入我们疗区。入科后心率直线下降,李洪祥主任和于颖护士长迅速组织团队抢救,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
由于大量失血,伤者的主动脉脉搏几乎都摸不到,然而如果建立不了静脉通路就无法应用抢救药物,孩子就没救了!大家都心都提了起来,李洪祥主任和一起支援的麻醉科侯霖老师焦急地寻找着生命的博动,反复地试探,在摸到一次微弱的博动后,凭借着高超的穿刺技术,侯霖老师完成了右侧颈静脉置管,建立了第一条静脉通路。然而,对于这样生命垂危的伤者,无创血压时有时无,需要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但股动脉博动已摸不到了,在失去股动脉置的机会的情况下,李洪祥主任进行了国内鲜有开展的成人腋动脉置管术,当两个置管成功之后,我们心里有了底!
立即预约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这些血制品是能救活伤者的根本保障。李洪祥主任、于颖护士长与院里积极沟通,院里非常给力,面对13岁这样鲜活的生命,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在疫情血液制品严重短缺的特殊情况下,红悬、血浆一袋一袋地到来。条件有限,情况紧急,于护士长就用体温使血袋复温,护士们麻利的迅速输血。于颖护士长抢救初始3个小时内共为伤者输红悬液 16.5U、血浆1000ml,机采血小板1U。
初战告捷,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接下来是监测各种指标,警惕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组长、ICU科杨娟老师不停往返于病房与护理站之间,观察着伤者病情,监测各项检验指征。半夜12点,在血钾飙升到7.0mmol/L、严重酸中毒及凝血系统几近崩溃(APTT 106)的情况下,我们果断为伤者进行了血滤。在血管超声仪辅助下,杨娟和侯霖顺利完成了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可以进行血滤了,生命进一步有了保障!
小组成员一夜忙碌,组长杨娟更是一夜没有合眼。观察病情、下医嘱、看结果、调整用药、写病例、反复交待病情!我们这个新建的小团队,来自全院不同的科室:小儿呼吸科(我)、小儿内分泌科(张雨)、麻醉科(侯霖)、泌尿外二科(袁博)及手外科(迟鸣立),每个人都尽最大所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家都期盼着从死神手里把这条鲜活的生命抢救回来!早上,再查房时看到孩子生命体征、生化指标相对平稳,这一夜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相信在李洪祥主任、董丽华教授、杨娟组长及各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回归他该拥有的灿烂人生!
面对疫情,吉大一院派出了1800名医护人员支援前线,然而在后方的医护人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医护力量严重短缺情况下要承担着全市50%以上的急重症抢救工作,压力巨大!我们临危受命,来自于儿科、外科、麻醉科等等非ICU科室的医护人员,以ICU团队为核心,迅速组建了内科5疗区。李洪祥主任这样慨叹:“我们虽是战地医院的住宿条件,但我们拥有着精锐部队的人员配置!”在这里,我们肩负着抢救急危重症的重任,严守着医院不受新冠病毒侵害的底线,怀揣着医者的仁心,各取所长,通力合作,倾尽全力,战在吉大一院前线!
主任和护士长的果断指挥、各科室的通力配合、组长的彻夜坚守、骨干医护的倾力付出……这个夜班的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这段文字,记录这段不平凡的艰辛岁月!
愿疫情消散,春暖花开,共沐春风,同享骄阳!
来源:内科综合五疗区 程航
提交: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