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抗疫者说(49):前方坚守,后方设防,过渡病房凸显力量——记乳腺外科过渡病房
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吉大一院相继派出1600余名医护人员奔赴一线,乳腺外科的护士也相继被派往吉林、长春传染病医院、吉林大学采集核酸和深入吉大一院的感染症科支援。人力匮乏时期,为使吉大一院工作高效运转,缓解门急诊压力、降低院内病区感染。为后方设防的“综合过渡病房”正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月15日,考虑工作人员上下班出行不便及降低上下班感染风险,乳腺外科护理平台开始施行周闭环上岗、轮休工作。身为党员的张志茹护士长带领7名护士,率先垂范。于当晚便接管了胃肠外科的22名病人。井然有序的搬运、耐心的安抚、细心的治疗及护理,处处体现了优质护理的服务内涵和五精四度的护理理念。
3月22日,乳腺外科护理平台接到了医院的紧急任务,由普通的外科疗区转变为承接急诊的“综合过渡疗区”,由此来缓解门急诊压力和保障外科大病区的安全。
◆临危受命、组建队伍
护士长张志茹和7名护士闭环工作整整10天的情况下。面对艰巨的任务,沉着冷静、高效部署。动员在家轮休的12名护士立即收拾行囊赶赴医院。同时向分管片区的兄弟科室请求支援,集结后立即分成四组,并设消杀组、物资管控组及后勤组。
◆紧急改造、有效分区
为避免交叉感染,在感控科陈玉坤主任的指导下划分区域,合理设置医护穿脱间。由于科室3疗区不能满足布区需要,在后勤工作部主任于洋的鼎力支持下,派5位员工历时3小时,于零晨1点完成了对空调、出风口、开放疗区走廊的封闭。在车辆限行、材料店关门,物料匮乏的情况下工人们用塑料布做墙,用长不足30公分,宽不足15公分的木板拼做成门,截一段15公分的塑料管当门把手,工人们的日夜奋战为工作建立屏障,挡住风险,保障了医护安全。在这里向感控办主任陈玉坤及后勤工作部主任于洋带领的后勤团队致谢!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改造后的过渡病房当晚便收治了来自6个科室的11名患者及急诊科的5名患者。病种、病情复杂,护理工作充满挑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护士长嘱各组组长于当晚向各相关科室索取疾病护理常规、宣教手册并发群让大家熟读并掌握,充分利用网上护理会诊、完善各种记录表单、护理工作流程、消杀规范与流程、穿脱衣流程等,尤其是消杀工作做到专人专管、严格执行一房2巾1拖布1暖瓶、专房专用要求。从而降低院内交叉感染,保障护理工作安全。
◆防护装备下的平凡人
护士长每日深入病房查房、和护士们一起交班,查缺补漏。护士们戴着手套、隔着面屏完成PICC植入与维护、采血气、扎套管针等,处处体现护士们的高超技能。在这些防护装备包裹之下的护士们想家,想孩子,惦记父母。坚持6小时不吃不喝,只为节省一套防护服。胃肠外科护士杜新说:“护士长我能坚持,就是想宝宝”护士徐瑞雪得了乳腺炎,还笑着说轻伤绝不下火线;还有6名护士即使出现了腹泻症状,2名长期服用优甲乐断药的护士仍旧坚守。医务部协调、急诊药房借药、服务队帮助取送。处处体现团结奋战精神。在这里向医务部、急诊药房的李雪松老师、马晓宇副主任深表谢意。
◆暴风雨中的温暖
对家人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对抗疫的信心和期待,护士们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汇成了多彩画幅;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她们对亲人的爱,对职责的坚守,对患者的守护。
护士闭环在院,12小时轮岗,睡眠不足,当护士长问护士还缺什么的时候,回答是“缺觉”护士长时刻关心护士们的心理健康、饮食及休息状况,尽一切努力帮助护士舒缓压力,为解决护士们睡眠不足的问题,告知大家要四轻,拔除休息区电话线、用海绵将开关门降噪、调整群订餐及体温上报时间、嘱咐大家下班后抓紧洗漱、用餐、手机调静音好好睡觉。为了能让下班晚的护士吃上热饭,护士长还亲手制作了保温餐盒。为了满足护士们的小贪婪,护士长还给大家买零食、牛奶、开小灶等。细微之处体现关怀。
院领导十分重视大家的饮食,每份早餐都有鸡蛋,午餐、晚餐都配水果;科室负责餐饮的护士细心分餐,无接触取餐;在院里提供标餐的前提下我科的宋东主任,石爱萍及李嗣杰副主任也给予了护士们很大的关心和帮助,亲自为护士备齐食物、水和药品。范志民教授在家隔离期,自己吃用都还困难的情况下委托李嗣杰主任给护士们送来10箱矿泉水及30人吃了一周的多种水果。谢谢院领导和主任们对科室工作的支持与关爱。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这场抗疫战斗中,护士变身为战士。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凡是利于医院和患者的事,大家一定会众志成城,勇于斗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战胜病毒!大家坚信,风雨过后,春暖花开,所有的风险与艰辛,都将成为明日胜利的凯歌!
来源:乳腺外科护理平台
提交:张志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