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抗疫者说(4):800余天的坚守——抗疫“先头部队”感染科里那些感人的瞬间
从两年前说起
两年前,也就是2020年1月19日,吉大一院感染症科接诊了吉林省第一例武汉返长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至今已800余天。
这800余天,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很漫长,但对于感染症科的医护人员来说却时光飞快。感染症科的医护人员每天紧张忙碌,即使在国内疫情平稳的阶段,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也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发热门诊作为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前哨,感染症科病房作为疑似病例的隔离和留观场所,医护人员每天24小时二级防护坚守,用辛劳和汗水谱写着抗疫篇章。
新老队伍齐上阵
2022年3月,省内疫情防控升级,感染科人首当其冲,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感染症科老主任鲍万国作为省专家组成员、副主任杜娜作为国家医疗队队员第一时间奔赴珲春、吉林等地支援。根据长春疫情防控需要,科里又先后派出汪杨、娄丽新、张鹏三名医生和护士周莹莹支援长春市传染病院。与此同时,科主任张凯宇、护士长朱媛和副护士长王伟,还有老护士长鞠桂萍积极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启动负压病房,接诊密接及需要隔离的病人。
科内医护和院内支援骨干共担风雨
科主任张凯宇、教授李玉香和陈海英与院里派来发热门诊支援的三年内留院年轻骨干白玲、陈强强、曹雨琛、白淼水、艾春龙、白杨等6名医生,夜以继日,坚守岗位,有时竟要扛下24小时二三百人的门诊量。
李晓华,车丽赫,张鹏三位博士临近毕业,毕业论文还没写完,可他们以抗疫为重,不下火线。
王斌,孙璐瑶和李欣三位医生都已怀孕,但疫情当前,没有一人掉队。
她们互相鼓励,以致给孩子的名字都起好了,大名叫“抗疫”,小名叫“除新冠”。
徐光医生作为教学秘书,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还主动要求多承担教学任务。
别怕,过渡病房有我们呵护你
感染科的病房目前作为过渡病房,接诊密接或次密接患者留观和住院治疗。每天感染科的医护人员穿成“大白”穿梭在疗区,分批次迎来几十位患者,留观,住院,解除隔离......再新的一批次,留观,住院,解除隔离......在感染症科几小时的短暂交汇,又被安全转运或安排住院治疗。
行走不便的患者他们就上前搀扶;卧床不起的他们就帮上一手。由于很多患者没有陪护,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亲自喂饭。这已经成为隔离病房工作的常态。
疫情特殊时期,除疾病救治外,医护团队尤其注重患者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为住院患者及留观人员提供及时、暖心的帮助。
一轮消毒后,又一波患者到来,需要核对身份,下医嘱,观察病情,开检查化验......每一个患者进来都要打许多个电话沟通、核实、对接、处置,转运走之前又是一轮电话沟通、核实、对接。
防护服不透气也不防寒,捂出来的汗水顺着防护服和护目镜的内壁汇聚向下流,淌着汗却没有丝毫的暖意,手脚冻得麻木却不能耽误门诊看病和收治转运患者。大家心里明白,一个个面目难辨的“大白”里面,包裹着感染症科人爱岗的忠,敬业的诚,奉给家乡的是一份坚守的初心,奉给医院的是感染专业的医生誓愿,奉给患者的是健康和平安。
“云”教学老专家“不掉线”
省内疫情防空升级,感染症科又面临新的挑战,因为这次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更强,感染人数比2020年要多。此刻又面临繁重的病房和发热门诊的工作,还有五年制、5+3一体化学生和留学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都需要感染科克服困难来完成自己所分担的工作。王峰和杨秀云两位返聘老教授再次主动承担了大部分教学工作,戴着花镜,对着视频窗口,再次用岁月沉淀的声音给年轻的学生们讲起了半个世纪来传染病学的变迁。
感染症科医护人员在这800余天,忙碌在不同的岗位,不畏艰难,携手同心,护好自己的家园,守好吉大一院,为抗疫尽一份绵薄之力,感染症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正用行动实现他们的铿锵誓言!
来院:感染症科
编辑: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