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牙列缺损等 口腔科10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有关要求,我部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牙列缺损、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念珠菌病、单纯疱疹、乳牙中龋、乳牙慢性牙髓炎和个别乳磨牙早失等口腔科1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依照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102)
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包括:
1.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
2.牙列缺损种植修复(ICD-9-CM-3:23.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牙列中1个或数个牙缺失,拔牙后愈合3个月以上。
2.年龄18岁以上,颌骨已发育成熟。
3.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要求。
4.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剩余牙列情况、缺牙间隙大小、龈距离、咬合关系、颌骨形态、张口度等均满足种植修复要求。
5.X线片示拟种植区的牙槽骨量满足种植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修复治疗。
3.种植修复以单冠修复方式。
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9次。
1.术前准备2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2次。
3.种植修复治疗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2牙列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全口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
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
4.双侧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
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使用口腔抗菌含漱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
(八)手术日为第3次门诊日。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加镇痛镇静治疗。
2.术中用药:局麻药物。
3.输血:无。
(九)术后复查。
1.必须复查的项目:
(1)曲面断层片、牙片或CT;
(2)术区愈合情况。
2.根据患者当时病情决定其他检查项目。
(十)术后恢复。
1.术后用药:
(1)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2)使用口腔抗菌含漱液。
2.二期手术1次。
3.术后种植修复治疗3次。
(十一)种植修复治愈标准。
1.X线片显示种植体位置、轴向良好,周围无透射区。
2.种植体无动度。
3.种植修复体能正常行使功能。
4.伤口愈合良好。
5.无持续性或不可逆的症状,没有需要临床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及检查。
2.解剖结构异常。
3.种植术区伴有骨量不足,需要同期行骨增量手术,或先行骨增量手术二期种植。
4.拔牙即刻行种植治疗。
5.需行固定桥和联冠修复。
6.种植后,需种植体支持过渡义齿修复。
二、牙列缺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102)
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
牙列缺损种植修复 (ICD-9-CM-3:23.4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修复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疗程 月
日期 |
诊疗第1次 (初次门诊) |
诊疗第2次 (术前准备) |
诊疗第3次 (手术日)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种植术后护理常规 □ 曲面断层片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o无 o有,原因: 1. 2. |
o无 o有,原因: 1. 2. |
o无 o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日期 |
诊疗第4次 (术后第1次复查) 术后7天 |
诊疗第5次 (术后第2次复查) 术后30天 |
诊疗第6次 (二期手术) 术后3个月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o无 o有,原因: 1. 2. |
o无 o有,原因: 1. 2. |
o无 o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日期 |
诊疗第7次 (修复第1次) |
诊疗第8次 (修复第2次) |
诊疗第9次 (修复第3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o无 o有,原因: 1. 2. |
o无 o有,原因: 1. 2. |
o无 o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
固定义齿修复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失(ICD-10:Z46.301或K08.101)
行牙列缺失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
1.牙列缺失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2);
2.牙列缺失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ICD-9-CM-3:23.4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全口牙缺失,或单颌牙列缺失。
2.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
3.口腔软硬组织健康,上下颌骨局部形态及关系、颌间距离等均满足种植固定义齿要求。
4.X线片显示拟种植区的上下颌骨局部骨量满足种植修复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治疗。
3.种植体植入后以固定义齿方式修复。
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13次。
1.术前准备3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3次。
3.修复治疗5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1牙列缺失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单颌牙列缺失者,行对颌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
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
4.双侧颞下颌关节检查;
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使用口腔抗菌含漱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
(八)手术日为第4次门诊日。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加镇痛镇静治疗。
2.术中用药:局麻用药。
3.输血:无。
(九)术后复查。
1.必须复查的项目:
(1)曲面断层片、牙片或CT;
(2)术区愈合情况。
2.根据患者当时病情决定其他检查项目。
(十)术后用药。
1.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2.应用口腔抗菌含漱液。
(十一)种植修复治愈标准。
1.X线片显示种植体位置、轴向良好,周围无透射区。
2.种植体无动度。
3.种植修复体能正常行使功能。
4.伤口愈合良好。
5.无持续性或不可逆的症状,没有需要临床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及检查。
2.解剖结构异常。
3.种植术区伴有骨量不足,需要同期行骨增量手术,或先行骨增量手术二期种植。
4.拔牙即刻种植治疗。
5.种植后,需种植体支持过渡义齿修复。
二、牙列缺失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牙列缺失(ICD-10:Z46.301或K08.101)
行牙列缺失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2)
牙列缺失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ICD-9-CM-3:23.4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修复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疗程 月
日期 |
诊疗第1次 (初次门诊) |
诊疗第2次 (术前准备第1次) |
诊疗第3次 (术前准备第2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日期 |
诊疗第4次 (手术日) |
诊疗第5次 (术后第1次) 术后7天 |
诊疗第6次 (术后第2次) 术后30天 |
诊疗第 7次 (二期手术) 上颌术后6个月 下颌术后3个月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牙片 □曲面断层片 □术后护理常规
|
主要护理 工作 |
|
|
|
|
病情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
医师 签名 |
|
|
|
|
日期 |
诊疗第 8次 (二期术后1周复查) |
诊疗第9次 (修复第1次) |
诊疗第10次 (修复第2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
主要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日期 |
诊疗第11次 (修复第3次) |
诊疗第12次 (修复第4次) |
诊疗第13次 (修复第5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
修复医嘱
|
主要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
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失(ICD10:Z46.301或K08.101)
行牙列缺失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治疗:
1.牙列缺失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2);
2.牙列缺失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ICD-9-CM-3:2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全口牙缺失,或单颌牙列缺失。
2.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
3.口腔软硬组织健康,上下颌骨局部形态及关系、颌间距离等均满足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要求。
4.X线片显示拟种植区的局部骨量满足种植体植入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治疗。
3.种植修复以可摘式义齿修复方式。
4.无手术禁忌证者。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13-14次。
1.术前准备3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3次。
3.种植修复治疗5-6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1牙列缺失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次。
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单颌牙列缺失者,行对颌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
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
4.双侧颞下颌关节检查;
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使用口腔抗菌含漱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
(八)手术日为第3次门诊日。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加镇痛镇静治疗。
2.术中用药:局麻药物。
3.输血:无。
(九)术后门诊复查3次。
1.必须复查的项目:
(1)曲面断层片、牙片或CT;
(2)术区愈合情况。
2.根据患者当时病情决定其他检查项目。
(十)术后用药。
1.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2.应用口腔抗菌含漱液。
(十一)种植修复治愈标准。
1.X线片显示种植体位置、轴向良好,周围无透射区。
2.种植体无动度。
3.种植修复体能正常行使功能。
4.伤口愈合良好。
5.无持续性或不可逆的症状,没有需要临床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及检查。
2.解剖结构异常。
3.种植术区伴有骨量不足,需要同期行骨增量手术,或先行骨增量手术二期种植。
4.拔牙即刻种植治疗。
5.种植后,需种植体支持过渡义齿修复。
二、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牙列缺失(ICD-10:K08.101 )
行牙列缺失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2)
牙列缺失种植体支持式活动义齿修复(ICD-9-CM-3:23.4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修复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疗程 月
日期 |
诊疗第1次 (初次门诊) |
诊疗第2次 (术前准备第1次) |
诊疗第3次 (术前准备第2次) |
|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
重 点 医 嘱 |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
护士 签名 |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日期 |
诊疗第4次 (手术日) |
诊疗第5次 (术后第1次) 术后7天 |
诊疗第6次 (术后第2次) 术后30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
长期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日期 |
诊疗第 7次 (二期手术) 上颌术后6个月 下颌术后3个月 |
诊疗第 8次 (二期术后复查) 术后1周 |
诊疗第9次 (修复第1次) |
诊疗第10次 (修复第2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病历记录 |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
医师 签名 |
|
|
|
|
日期 |
诊疗第11次 (修复第3次) |
诊疗第12次 (修复第4次) |
诊疗第13次 (修复第5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
重 点 医 嘱 |
临时医嘱:
|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 签名 |
|
|
|
医师 签名 |
|
|
|
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ICD-10:K13.752)。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结合复发性、自限性、周期性特点及病史和临床症状体征做出诊断。
1.病史规律:
(1)复发性:有至少2次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史;
(2)自限性;
(3)周期性。
2.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溃疡呈单个或数个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规律;
(2)溃疡发生部位多见于非角化黏膜;
(3)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略凹陷,周围有充血红晕,表面有黄色假膜;
(4)轻型溃疡直径约2-5mm;口炎型(疱疹样)溃疡直径稍小,可出现十余个至数十个散在分布的小溃疡;重型(腺周口疮)溃疡可深达黏膜下层,常单发,直径大于5 mm,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5)溃疡疼痛明显。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以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为原则。
(1)消毒防腐药物;
(2)止痛药物;
(3)促进愈合药物;
(4)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5)物理治疗。
2.全身治疗:
(1)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2)免疫增强剂;
(3)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3.中医中药。
4.卫生保健宣教。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13.752复发性口腔溃疡。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
1.必须询问的病史:口腔病损以往发生的诱因,发病的状况(溃疡是否反复发作、间歇期长短、发作溃疡的部位、个数、大小、愈合时间、愈后有无瘢痕等)、就诊、治疗、使用药物等的经过。
(1)皮肤病损、外阴病损、眼部病损。
(2)其他相关全身疾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检查项目:
(1)口腔临床检查;
(2)血细胞分析检查;
(3)免疫功能检查;
(4)活体组织检查;
(5)其他实验室检查。
(六)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局部治疗:
(1)去除各种刺激因素:如去除牙垢牙石,保持口腔卫生,调整咬,去除不良刺激因素;
(2)消毒防腐药物:用药时间及剂型视病情而定;
(3)止痛药物: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4)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对经久不愈或疼痛明显的溃疡,如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5)物理治疗: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6)中医中药局部应用。
2.全身治疗:
(1)糖皮质激素和/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对频繁发作的重型或口炎型(又称疱疹样)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可联合应用,视病情而定;
(2)免疫增强剂:应用视病情而定;
(3)其他辅助治疗药物:补充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等。
3.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4.卫生健康宣教。
(七)疗效标准。
1.疼痛缓解,溃疡愈合。
2.溃疡发作的间歇时间延长和/或溃疡个数减少。
(八)预防。
寻找复发诱因,避免和减少诱发因素的刺激。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或符合以下情况时:
1.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2.符合白塞病(贝赫切特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者;
3.长期不愈(大于1个月)的重型口腔溃疡患者;
4.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5.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进行相关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免疫功能、活体组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胃肠道检查等)诊断和治疗,以及请相关学科会诊。
二、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ICD-10:K13.75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复诊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
首诊 |
复诊 |
主要诊疗工作 |
|
|
重
点
医
嘱 |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化验检查
临时医嘱:
医嘱
|
长期医嘱
化验检查
临时医嘱:
长期医嘱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医师 签名 |
|
|
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ICD-10:L43.901)。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2.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有对称性,颊黏膜最常见。
3.病损由白色丘疹排列网状、树枝状、环状成条纹或斑块等,可伴有基底黏膜充血、糜烂。
4.可同时伴有全身皮肤损害,多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为扁平多角紫红色丘疹,有瘙痒;亦可出现指(趾)甲病损。
5.病损部位活体组织检查可见扁平苔藓组织病理学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临床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洁治、调;
(2)局部消毒防腐药物;
(3)止痛药物;
(4)局部免疫治疗;
(5)去除角化病损药物;
(6)物理治疗。
2.全身治疗:
(1)免疫治疗;
(2)去角化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
4.卫生宣教。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43.901口腔扁平苔藓(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
1.必须询问的病史:
(1)本病在口腔黏膜发生、发展、诊治的情况;
(2)精神创伤史;
(3)皮肤病损、外阴部病损、指(趾)甲病损等病史;
(4)烟酒史、进食刺激食物情况;
(5)与本病有关的全身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胃肠道疾病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口腔黏膜病损的检查。
3.必需的化验检查项目:血常规。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临床检查项目:
(1)口腔黏膜以外的口腔科临床检查;
(2)皮肤病损的检查。
5.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1)病损活体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2)病损活体组织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3)血生化、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项目的检查。
(六)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局部治疗:
(1)去除各种机械化学等刺激因素:去除牙垢牙石,保持口腔卫生;调整咬及去除不良修复因素;
(2)局部抗炎治疗;
(3)局部免疫治疗,视情况而定:
①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②局部使用其他免疫制剂。
(4)局部去除角化病损的治疗,视情况而定;
(5)物理治疗。
2.全身治疗:
(1)免疫治疗,视病情而定;
①糖皮质激素;
②其他免疫制剂。
(2)去角化的治疗,视病情而定。
3.中医中药治疗。
4.心理卫生宣教。
(七)疗效标准。
1.有效:症状和病损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或症状减轻,病损部位充血和糜烂缩小或消失,白色条纹范围缩小或变浅;
2.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病损部位原有充血、糜烂未缩小。
(八)预防。
1.调理精神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2.本病可能发生癌变,应当积极治疗长期糜烂不愈的病损,防止或减少癌变的发生。
3.定期随访。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口腔内存在大面积长期(>2月)糜烂不愈的重症型病变;
2.伴有皮肤损害者;
3.口腔内存在金属充填体、修复体者;
4.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5.治疗前后或过程中出现口腔感染等并发症者;
6.治疗后出现药物副作用者;
7.病情发展为癌者;
8.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血液检查、唾液检查、免疫功能检查、X线检查、口腔局部涂片或活体组织检查、全身其他系统检查等)、诊断和治疗,以及请相关学科会诊。
二、口腔扁平苔藓(不伴有并发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不伴有并发症)(ICD-10:L43.9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复诊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
首诊 |
复诊 |
诊 疗 工 作 |
|
|
重
点
医
嘱 |
局部治疗(必要时)
全身治疗(必要时)
化验检查(必要时)
医嘱
|
长期医嘱
各类检查(必要时)
临时医嘱(必要时)
|
病情变异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医师 签名 |
|
|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者(ICD-10:B37.001/
B37.052/ B37.053/B37.054)。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
1.病史:有抗菌药物、皮质激素用药史;放射治疗史;义齿戴用史;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史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
2.临床症状和体征:口干、疼痛、烧灼感;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伪膜(伪膜型);舌背乳头萎缩、口角炎、口腔黏膜发红(红斑型);或有白色角化斑块及肉芽肿样增生(增殖型)。
3.实验室检查:病损区或义齿组织面涂片可见念珠菌菌丝及孢子;唾液或含漱浓缩液培养或棉拭子真菌培养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2)局部抑/抗真菌药物治疗。
2.全身治疗:
(1)抗真菌治疗;
(2)免疫治疗;
(3)相关疾病治疗。
3.中医中药。
4.手术治疗。
5.卫生健康宣教。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37.001/B37.052/ B37.053/B37.054口腔念珠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第一诊断符合者。
(五)首诊。
1.必须询问的病史:
(1)用药史: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用药史;
(2)义齿佩戴情况;
(3)皮肤等全身病损;
(4)其他相关全身疾病。
2.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涂片法;
(2)真菌培养;
(3)组织活检;
(4)药敏敏感试验。
(六)药物的选择。
1.去除各种刺激因素:如去除牙垢牙石,保持口腔卫生,调整咬,去除不良刺激因素。
2.局部治疗:
(1)注意清洁义齿等;
(2)局部抑/抗真菌药物治疗。
3.全身治疗:
(1)抗真菌治疗;
(2)调整机体免疫力:免疫力低下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3)相关疾病治疗。
4.中医中药治疗。
5.手术治疗:增殖型口腔念珠菌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6.健康卫生宣教。
(七)疗效标准。
1.治愈: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涂片或培养结果转阴性。
2.好转: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实验室检查涂片或培养转阴性或培养虽为阳性但菌落数量减少。
3.未愈: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涂片或培养仍为阳性,菌落数量未减少或增加。
(八)预防。
新生儿避免产道交叉感染;奶具或餐具清洁与消毒;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者应当警惕和预防。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或符合以下情况时:
1.伴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2.伴有特殊感染的患者;
3.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者。
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进行相关检查(血细胞分析、肝肾检查、免疫功能、活体组织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结核菌素试验、HIV 检测等等)、诊断和治疗,以及请相关学科会诊。
二、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ICD-10:B37.001/B37.052/ B37.053/B37.054)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复诊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
首诊 |
复诊 |
主要 诊疗 工作 |
|
|
重
点
医
嘱 |
化验检查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手术治疗
|
化验检查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临时医嘱
长期医嘱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医师 签名 |
|
|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902)。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口腔黏膜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902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
1.必需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3.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临床检查项目:包括口腔黏膜以外的口腔科临床检查。
4.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5.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脱落细胞学检查;
(2)血清抗体检查;
(3)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
(4)其他相关的检查。
(六)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局部治疗:
(1)抗病毒药物;
(2)消炎防腐类药物;
(3)止痛药物;
(4)促进愈合药物;
(5)物理治疗。
2. 全身治疗:
(1)抗病毒治疗;
(2)全身支持治疗;
(3)免疫增强治疗;
(4)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3.中医中药治疗。
4.口腔卫生宣教。
(七)疗效标准。
1.治愈:病损完全消失,黏膜恢复正常。
2.好转:水疱消失,糜烂缩小。
3.未愈:病损无改变,症状体征无好转。
(八)预防和预后。
1.本病具有传染性。
2.要提高全身抵抗力以预防本病复发。
3.极少数播散性感染可致疱疹性脑膜炎。
(九)变异原因及分析。
1.伴有其他细菌感染或特殊感染的患者。
2.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3.治疗前后或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者。
4.出现变异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血液检查、唾液检查、免疫功能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特殊感染检查、X线检查、口腔局部涂片或活体组织检查、全身其他系统检查等)、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学科会诊。
二、单纯疱疹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ICD-10:B00.9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初诊日期: 年 月 日 复诊日期: 年 月 日
时间 |
首诊 |
复诊 |
主要诊疗工作 |
|
|
重 点 医 嘱 |
化验检查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医嘱
|
长期医嘱:
各类检查(必要时)
临时医嘱:
|
病情变异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医师 签名 |
|
|
乳牙中龋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乳牙中龋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牙中龋(ICD-10:K02.901,K02.102)。
行龋齿充填术(ICD-9-CM-3:23.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偶有冷热酸甜敏感,无自发痛史。
2.检查:表面可有颜色改变或呈墨浸样变,牙齿表面完整性破坏,质地粗糙、松软。
3.咬合翼片有助于显示发生于邻面的龋损,釉质及牙本质浅层可见透影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对乳牙中龋的治疗指征为:
1.凡有以上症状者都应进行治疗;
2.征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1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2.901,K02.102乳牙中龋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治愈标准或疗效好转标准。
1.治愈:患牙无自觉症状,功能良好。
2.未愈:充填体折断或脱落。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牙大面积缺损、固位较差,需行预成冠等治疗。
2.患儿因身心原因不能耐受或配合治疗时,需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采取全身麻醉、镇静或束缚下的治疗方式,此前需完成必要的相关检查。
二、乳牙中龋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牙中龋(ICD-10:K02.901,K02.102)
行龋齿充填术(ICD-9-CM-3:23.2)
日期 |
诊疗内容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护理 工作 |
|
病情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签名 |
|
医师 签名 |
|
患儿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年龄:
门诊号: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次数:1次
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牙慢性牙髓炎(ICD-10:K04.003,K04.011)。
行根管治疗术(ICD-9-CM-3:23.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可无疼痛史;若有自觉症状,可表现为:
(1)咀嚼食物嵌塞窝洞时有不适感;
(2)较轻的隐痛、钝痛;
(3)一过性冷热刺激痛或不适;
(4)自发痛、放散痛、阵发痛。
2.检查:表面可有颜色改变或呈墨浸样变,牙齿表面完整性破坏,可见近髓龋洞,探诊可有疼痛;叩诊时无明显疼痛或稍感不适。
3.X线片牙齿冠部可有透影区,根尖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对乳牙慢性牙髓炎的治疗指征为:
1.凡确诊为慢性牙髓炎的患牙,牙根生理性吸收未超过1/3,应当选择根管治疗;
2.征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2-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4.003,K04.011乳牙慢性牙髓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治愈标准或疗效好转标准。
1.治愈:无自觉症状,功能良好,修复体完好,X线片提示根充物完好,根尖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
2.好转:无明显自觉症状,功能基本恢复,修复体基本完好,X线片示根充物基本完好,根尖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
3.未愈:症状未消失或加重,X线片示根尖周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牙大面积缺损,无法修复者。
2.患牙大面积缺损、固位较差,需行预成冠等治疗。
3.患儿因身心原因不能耐受或配合治疗时,需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采取全身麻醉、镇静或束缚下的治疗方式,此前需完成必要的相关检查。
二、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牙慢性牙髓炎(ICD-10:K04.003,K04.011)
行根管治疗术(ICD-9-CM-3:23.7)
患儿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年龄:
门诊号: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次数:2-3次
日期 |
诊疗第1-2次 |
诊疗第2-3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封失活剂(7-14天),延期拔髓 ◎拔髓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护理 工作 |
|
|
病情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签名 |
|
|
医师 签名 |
|
|
个别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个别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个别乳磨牙早失(ICD-10:K00.6,K00.606)。
行丝圈式间隙保持器(ICD-9-CM-3:24.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个别乳磨牙早失。
2.检查:乳磨牙缺失,间隙存在。
3.X线片可见继承恒牙正常发育,近期不能萌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对乳磨牙早失的治疗指征为:
1.凡诊断为个别乳磨牙早失的患儿,应当行丝圈式保持器治疗;
2.征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2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0.6,K00.606个别乳磨牙早失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治愈标准或疗效好转标准。
1.治愈:保持器固位良好,间隙无变化。
2.好转:保持器固位松动,间隙无明显变化。
3.未愈:保持器脱落,间隙丧失。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游离端乳磨牙早失。
2.固位基牙大面积缺损,需行预成冠等修复。
3.乳磨牙早失伴继承恒牙胚先天缺失。
4.患儿因身心原因不能耐受或配合治疗时,需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采取全身麻醉、镇静或束缚下的治疗方式,此前需完成必要的相关检查。
二、个别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个别乳磨牙早失(ICD-10:K00.6,K00.606)
行丝圈式间隙保持器 (ICD-9-CM-3:24.8)
患儿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年龄:
门诊号: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次数:2次
日期 |
诊疗第1次 |
诊疗第2次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
主要 护理 工作 |
|
|
病情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护士签名 |
|
|
医师 签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