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抗疫随笔(26)|吴天兴: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时间:2020.2.4
坐标:长春
主题:接力
2月4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020年2月4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2名队员出征援鄂,这是医院派出的第四批医护人员,当时我老公作为其中一名队员跟随救援队弛援了方舱医院。一年后的今天,我接过了老公手中的接力棒,在同样的地点,被送别的人变成了我。
时间:2021.2.6
坐标:通化市中心医院
主题:上岗
今天是第一次进入通化市中心医院的日子。我们需要到新冠ICU熟悉疗区环境和工作流程,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与很多紧张忐忑的战友不同,我的心情从一开始就是激动兴奋的,这可能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当然这也和默默为我们扫平一切后顾之忧的亲人们有关。
初到这里,领队护理部副主任郭放就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来,立即与相关人员对接,带领我们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所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进入疗区之前,郭主任还看着我们每个人穿上了防护服,她说第一次不看着不放心。每个人进入疗区之前,主任都会亲自在防护服上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叮嘱我们做好防护。
呼吸科钟心老师是位有着丰富抗疫经验的老师,在这次入疗区前也对我们进行了经验传授,因此我的心里还是比较有底的。真的为自己身在这样优秀的护理团队中感到自豪,虽然还没有分工,可是人人都已经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同我一起的是中心医院的一个老师,沟通之余才知道她只有23岁。23岁的我才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而她已经冲在了抗击疫情的前线,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这个年轻的妹妹也为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但是因为共同的目标相聚到了一起,我们将竭尽全力。
时间:2021.2.11
坐标:驻地
主题:年味
年三十是万家灯火、家人团聚的日子。小时候,年味可能就是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妈妈准备在床边的新袜子、新鞋子和新衣服,然后和小伙伴们挨家挨户串门拜年吃好吃的。再大一点,年味就是每年年三十能坐在桌旁吃爸妈做的团圆饭,感谢爸妈一年的辛苦付出。
我的老家在安徽,今年的年是新婚第一年,也是到目前唯一一个回不去的年,我的心里多少对父母有点亏欠。以前没结婚的时候,恨不得让我早早嫁人,等我真的结婚了,哭得稀里哗啦的也是他们。晚上和爸妈视频,他俩已经吃完了年夜饭。家里比较冷清,妈妈明显兴致不高,早早睡下了。一周前两人就开始张罗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没敢告诉家人来通化支援的事,因为隔得远,怕两人担心。
从我来长春上学工作后,为了方便与我沟通,父母努力学习微信、抖音的使用,就是为了从中抓取我工作生活的蛛丝马迹,因此我的朋友圈从来不敢发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二老也一直关注着长春的新闻,知道现在疫情的情况,我就借势告诉他们今年受疫情影响,过年回不去家。他俩也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让我上下班注意,保护好自己,方便的时候回趟家。
时间:2021.2.16
坐标:驻地
主题:希望
经过这些天,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了。昨天晚上护理的两个阿姨,其中有一个已经三次核酸阴性了,我们聊天的时候,阿姨的心情特别好。同床的另一个阿姨情绪还不太高,为缓解阿姨情绪,我就努力陪阿姨聊天。阿姨的女儿在江苏工作,一说到女儿她就特别高兴,说她女儿特别优秀。阿姨问我啥时候回家,我说“你们回家的日子就是我回家的日子”。我想她心情变好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女儿没在身边,没有受到疫情影响。
日子一天天过去,患者量也在慢慢减少。今天是大年初五,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日子,杨靖宇干部学院举办了大型主题烟花秀为通化祈福。无论是在长春传染病医院奋战的兄弟姐妹们,还是在通化抗疫的我们,吉大一院团队里的每个人就像这烟花一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烟花之光燃放的就是希望之光。
吉大一院胃结直肠外科护理平台 吴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