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医护手记(35)|郝小生:我在发热门诊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郝小生
我在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专门看发热的门诊,这是大多数人的理解。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发热门诊像导诊台,将患者分流到各个专科。但实际上,很多人往往绕过这一步,直接到专科就诊。所以,发热门诊在平时很默默无闻。
但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发热门诊,成为很多有发热症状就医者的必经之地。
有时候下班晚了,需要从急诊内科正门离开医院,发热门诊就在旁边。很多次看到发热门诊的入口,挂着塑料帘子,也没有进去过,非常时期,也不敢那么做。但好奇心是一直有的。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参加了第四批支援感染科工作。按照工作安排,我和另外7名医生被抽调到发热门诊,我终于可以一探发热门诊庐山真面目了。
依照传染病防治的要求,发热门诊也是按照三区两通道搭建的。之前从外面看到的,那是患者通道;我进去工作,走的是医护通道。
打开门禁,便进入清洁区。有一个屋可以存放随身物品,简单收拾一下,便要进去工作了。做好防护,是最重要的工作。之前杜娜老师已经做过培训,但由于平时接触的少,还是有些担心,生怕哪一步顺序不对,出现错误。感染科孙丽辉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每一步需要做什么,都予以耐心的指导,并帮着穿戴好防护用具,手套袖口都用胶带缠好,不松也不勒。护目镜会有明显的压痕,孙老师给准备了软软的凝胶贴,还告诉了抹润肤露的好处,并提前擦了洗手液防止起雾,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整个穿戴过程很顺利,不过我突然有了问题,白班有人帮忙,那如果夜班呢?旁边的保安大叔说,别担心,我可以帮你们,我们都很熟练。
穿戴整齐后,孙老师检查了一遍,并嘱咐了出来脱防护服等注意事项。然后穿过缓冲间,便进入了污染区,也就是我工作的地方。交班完毕,便开始工作。由于疫情需要,发热门诊主要是筛查新冠肺炎,整个工作流程都已成型。
有的患者,是自己从家直接到发热门诊;有的是在医院入门处被筛查拦下来的;有的是其他科室专门让来排查的。患者来到发热门诊,有专门的护士小姐姐详细进行登记,并详细询问症状、接触史等情况,一一做记录,之后挂号等待就诊。我的工作主要是接诊,需要详细询问,然后完成门诊病历,并开具相关检查。由于很多患者都有发热、咳嗽,血常规和肺部CT做的最多。护士采血后,隔壁的检验科马上开始化验,压着扎针地方的棉签还没拿掉,结果已经出来了。如果需要做核酸咽拭子,有一个屋专门有人采集,这是危险性很大的工作,患者直接暴露咽部,容易引起气溶胶传播,所以,咽拭子采集护士更需要加强防护。咽拭子采集后,会有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专门取标本。肺部CT,先由登记护士联系,特勤人员会把患者带到专门的CT室检查,然后再带回来等结果,放射线科会一人一消毒,并很快出结果。
来发热门诊之前,我认真学习了新冠肺炎各版诊疗指南,特别是影像学特点。但真正坐在诊室时才发现,情况完全不同。新冠病毒的影像,有其特点,但这一类病毒,其实影像改变都很相似,单靠肺部CT,并不能直接判断。血常规,指南上指出了其特点,但真正看到化验结果时,根本不能与其它病毒鉴别。金标准核酸咽拭子,由于结果需要2-3天,加之可能的假阴性,所以,并不是一个快速的判断方法。当面对那些似是而非的结果时,内心很纠结,毕竟很久没有确诊患者了,生怕漏诊,压力还是蛮大的。还好,可以向张凯宇或鲍万国两位主任寻求帮助。无论白天晚上,信息秒回,电话秒回。现在疫情趋好,谁都怕漏诊,但两位主任,敢做决定,都会给一个明确的意见,我知道这需要极大的担当。疫情之下,定海神针就是指这样的专家。
发热门诊中,保洁工作也很关键,给我擦护目镜的阿姨,从大年三十就没回过家,隔一天一个班,下班回医院安排的地方隔离。说这话的时候,我看了她,神情平淡,只是专注着擦护目镜,我知道,这样的付出很大。我才来几天,除了上班,便是酒店隔离,对心理多少会有冲击。负责消毒的阿姨,负责饮食、生活的后勤同事,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兢兢业业。
发热门诊里支援的医生换了好几批,但仍以感染科人员为主,自从疫情开始,他们都已经四十多天没有回家了。发热门诊看似不起眼,但它的运转,集合了多少人的力量。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大家来自不同的科室,为了共同的目标,相聚一起,撑起疫情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