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先锋(15)|张鹏:有我们医护人的陪伴,不会让你孤单
编者按
和衷共济,风月同天。截至2020年2月15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先后派出7批援武汉医疗队214名医护人员,以及超过2000万元的设备、药品等物资。在与疫魔抗争,与时间赛跑的“抗疫”一线,白求恩精神的传承者以实际行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
张鹏:有我们医护人的陪伴,不会让你孤单
张鹏,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9月14日出生,感染科医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首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吉大一院第一位驰援武汉的感染科医生。
疫情在前我冲锋,全国医护皆同行,不计报酬与生死,尽展医德和医风。张鹏相信这是成千上万的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从他写下请战书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用生命去守护生命,用武器去抵御敌人,和他的战友们一起筑起一道坚固的人墙,阻挡病毒的任意肆虐,守卫住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可能有一些人一生都不曾宣誓,而作为医生的党员,却有宣誓两次的殊荣,这是两份担当,两份使命,现在国家有难,人民有险,我们岂能辜负誓言,我们必须冲锋在前,履行诺言,不想当战士的医生不是好党员。”
随吉大一院首批医疗队抵达武汉后,张鹏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留下了人生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乘坐包机外出援助,第一次来武汉,吉林省第一支驰援武汉医疗队,第一医疗组,第一个进入病房查看患者,第一次和同济的医生并肩作战,见识了武汉第一场电闪雷鸣,热情洋溢的大雨,感受了武汉第一场洋洋洒洒的飞雪,第一次和武汉同呼吸,共命运,第一次在一个外地的城市待这么长时间,他已经把武汉当成了我的第三故乡。
来到这里以后,张鹏的日常就是两点一线,住所和医院。医院的日常工作查看患者,制定诊疗方案以及随时调整。防护隔离护目屏,四目对视雾蒙蒙,隔空喊话皆肺腑,终有一日见真容,这是他们一线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吧。
每次穿脱防护服大概得1个小时,穿过几道门才能进到病区,进到病区像是进到太空舱,全体医护的装束都很可爱,像是很多大白,散落游走在病区里,由于层层保护,护目镜很容易上雾,经常会有乏氧头晕,恶心的时候,很容易出汗,每次进病房衣服都是湿透的,像是进了汗蒸房,还不敢多喝水,经常会口干舌燥,但是他们都没有抱怨,每次都能顺利完成诊疗计划。
张鹏清晰记得第一次进到病房的情形。当时,他们连续接诊15名新入患者,持续问诊,奔走5个多小时,是个不小的挑战,很锻炼意志品质。其中还接诊了一个很重的病人,高龄,基础病多,氧和差,送他来的是他女儿,跟张鹏年龄相仿,满头大汗,不知所措,全副武装,戴着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上已然全是雾气及雾气凝结成的水滴,她时不时得擦拭一下,张鹏跟她详细交代了病情。交谈中知道她是独生子女,妈妈也生病了,她分身乏术,无可奈何,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张鹏突然觉得很揪心,让他想起的配偶综合征,她应该是直系亲属综合征,虽然生病的是父亲,但是直系亲属也被疾病的阴影所笼罩,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小,所以张鹏想:除了要治疗患者,同时也应该关爱他们的家人,他们都是这场疫情的受害者,他希望患者痊愈的时候,他们的家人也是身心健康的,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还有一次,一位从外院转诊过来的重型病人,呼吸困难,氧和不好,张鹏认真询问病史,仔细阅片,发现他刚做完的肺部CT较前有所好转。张鹏就很高兴的跟他说:你看,你的肺炎有好转的,别担心,配合治疗。但是他却充满怀疑的说:真的吗?但是我没觉得好受呀。为了让他信服,张鹏在凌乱的化验单中找到了肺部CT的报告单,报告显示较前有所吸收,他就指给他看,并给他指着片子上的炎症给他解释。张鹏发现他一下子开心了许多,信心满满的要配合治疗。这件小事儿,让张鹏想起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作为医生的只是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而这个患者的转变不是因为给他多么好的治疗,而只是因为一句话。有的时候患者最需要的就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句善意的解答,一个大大的微笑,一个能够跟他共同进退的医生。
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的折磨,同样还有精神的损伤,张鹏希望病人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不仅能够身体痊愈,更能心理健康。把疫情综合征的影响降到最低。他想对所有的病人说:有我们医护人的陪伴,不会让你孤单,咱们一起共克时艰,迎接春天。
风卷雨燕雪飞停,千树摇曳百草青,独立窗前身是客,万象隐约烟波中。这是张鹏前几天下夜班的时候,在住所亲睹了他在武汉经历的第一场雪时写下的。当时风很急,雪很大,张鹏站在窗前看着漫天飞雪,感慨万千,飞雪终会过去,阳光依旧普照,而且经历过风雪洗涤的天地,会更加的清新明朗。“我指远方君莫笑,诗情画意在明朝”。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