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医护手记(26)|在“家人们”的温暖包围下逆风前行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苏醒室护士:张竞文
在“家人们”的温暖包围下逆风前行
作为一名护理人,能成为抗击疫情的“一线”人,我在感到被需要的同时,也深深为所在团队的凝聚力、包容性感染着。我要用手中的笔书写一线人平凡的抗疫生活,和在这平凡中所见的温暖。
第二批支援感染科重症病房的护士来自九个科室共有16人,大家工作习惯各不不同,但在护士长的带领下,都彼此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共克时艰。16人组成了一个新“家”。
大家长是专业能力强的“暖心大姐”
我们第二批护理组的护士长是薛曌平,一位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的“老战士”,也是有二十余年ICU重症患者护理经验的麻醉苏醒室护士长。她派遣护理骨干前往分导诊、急诊等重点岗位支援的同时,又义不容辞地投入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成为我们这个团队的大家长。来到一线前,她带领我们学习工作流程、防护要点。进入隔离病房后,她带领我们查房,详细梳理各项工作流程,解答我们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为了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出现突发情况,又带领我们制定应急预案,先后制订了预防呕吐、晕倒等流程和预案。如此细致全面的工作,让我们早已放下紧张忐忑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护士长耐心、细致,如同暖心的大姐,让我们倍感家的温暖。看到我们的脸上满是压痕、手上出现湿疹,她心中五味杂陈,立即带领我们总结经验、查找预防湿疹的护理措施,查阅文献资料,重新梳理戴手套流程。在这里工作已近两周,我们的双手再没有被湿疹所困扰,完好的双手让操作更加流畅。每天我们都要全副武装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六小时,下班后里面的工作服早已湿透却不能及时清洗,薛护士长知道后满是心疼,立即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为医务人员每日清洗衣服。每天上班穿着干净的衣服,让我们心里都暖洋洋的,大家纷纷说:“没想到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都说护士长认真负责,能够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
相互扶持,砥砺前行的一家人
工作中,大家群策群力。来自ECMO团队的董婷、任萍、于丹、田野、刘霞五位老师在进入病房的第一天,带领我们熟悉工作流程和防护要点,并向我们传授酒店居住经验。
来自监护室的王蕾、郭亮、鲁明媛、杨艳、高琳琳和张竞文充分发挥他们重症护士优势,将各自在工作中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大家分享,如:看到重症患者管路多、体重大、不易翻身,来自ICU的王蕾向大家推荐应用移动滑行垫减轻大家的工作压力;来自PACU的张竞文看到患者存在球结膜水肿的危险,推荐大家使用眼贴解决眼部护理问题。
来自EICU的老师给大家培训测量腿围的注意事项……沈易男是我们的维修能手,每次打印机出现故障,都在她的巧手下得以解决。护士在救治患者生命的同时,更肩负抚慰患者心灵的责任。张胜男发现一位阿姨为自己手上的干纹所困扰,立即将自己的防护用品给了阿姨,为阿姨解决困扰。瑛琦、赵越等小伙伴们每日都用不同的方法和患者沟通,缓解其住院的焦躁情绪,为他们加油。
我们在密不透风的层层防护下早已汗流浃背,在护目镜及口罩等防护用具的压迫下满面疮痍,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没有放弃,仍然乐观面对每一日的工作,仍然在重重遮盖下向患者露出温柔的笑脸。
同时全队人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缩短了穿脱防护服的时间,从最开始的1个小时缩短到30-40分钟。16个人来自不同的科室,却在传染科拧成一股绳,像家人般相互扶持、共同进退,这里就是我们临时的“家”。
大家在业务上取长补短,在生活上也相互帮助。团队中最小的郭亮,是队中唯一的男生,生活上最需要帮助的就是他,却成了全队的“暖男”,每次都主动承担起搬运生活物资的重任,代领全队的生活物品。每次队里小伙伴的家人送来美食,大家都默契地分成若干份,与伙伴们分享。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又有两名患者康复出院。抗击疫情,不只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夜以继日,更有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与后勤保障部门的默默付出,相信有护士长这位暖心大姐的引领和带动,有团队每个伙伴的团结和坚守,我们这个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集体定会驱散阴霾,迎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