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先锋(13)|王广: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编者按
和衷共济,风月同天。截至2020年2月15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先后派出7批援武汉医疗队214名医护人员,以及超过2000万元的设备、药品等物资。在与疫魔抗争,与时间赛跑的“抗疫”一线,白求恩精神的传承者以实际行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
王广: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王广,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于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月26日作为领队,带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首批34名援武汉医护人员增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座12楼东区病房。
人生抉择
1月25日大年初一这天,在这个本应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节日里,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无情肆虐,导致武汉疫情加重、医生匮乏,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王广主动请缨去前线支援。
对于他的做法,其实他的家人并不理解,当时其岳父病重生命垂危,仍在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家中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身体情况也不是很好。可他却说:“现在的武汉就是前线,抗击疫情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日常工作中经常诊治重症肺炎,已熟练掌握机械通气操作和各种抢救技术,这个时候我去支援最合适,我更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他说服了妻子,并向其父母瞒报称要出国参加培训。
1月26日晚,参加完吉大一院和省里组织的紧急培训,王广带着对岳父的愧疚,带着妻子女儿对他的不舍,满载着亲朋同事对他的鼓励和祝福,带领着自己的队员和吉林省援武汉医疗队其他战友匆匆登上飞往武汉的飞机。望着舱外的夜空,他心中明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医生在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要舍小家顾大家,要守护国家,去救治更多的人!
但就在王广随援武汉医疗队抵达武汉的5小时后,几天来一直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岳父带着对他的牵挂离开了人世。得知消息的一刻,平时不擅表达的他悄然落泪,对岳父及家人的歉意像潮水一样涌上心田。痛苦过后,冷静回归,王广悄悄问自己:当初面对“参加援武汉医疗队前线‘抗疫’”和“在‘后方’照顾曾对自己垂爱有加的垂危岳父”的两难选择中,选择了前者,后悔吗?一个坚定的声音随即跃上心间:虽有遗憾,但不后悔!因为他相信慈爱善良的老岳父懂他,能够理解他的选择。
使命在肩 1月26日晚11时,王广随医疗队从长春出发到达武汉所在地协和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驻地。 初到当地,王广作为领队异常忙碌,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协助省卫健委领导安排人员住宿,接收、发放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组织队员们参加国家及当地医院的培训,带领队员搬到离受援医院更近的驻地,安排负责工作宣传、后勤保障、生活照顾及感控流程等人员的分组。 1月27日参与领队工作组和对接医院领导的交接,交流今后的工作流程和沟通事宜,并查看病房改造情况,熟悉场景布局。
两天来,王广在抵达武汉的50多个小时中,睡觉休息时间仅仅占了五分之一。烦杂的工作事务接踵而来,除参加日常值班外,1月31日受吉林省医疗队省卫健委领导的委派,王广与感控组长及中法新城院区领导和国家医疗队的重症感控专家一起,按照国家督导组和武汉市防疫指挥部的要求,即升级本院区达到金银潭医院层级,2天内要求改造完成重症患者疗区。短晢的会晤磋商后,他们马上投入到实地考查中,既要注意疫区防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又要关注重症病区隔离和通风的特殊需要,还要兼顾方便快速施工。
这次改造不是简单的病房改造,而是要改造成收治急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重症疗区。要求符合收治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建筑布局和流程,区域划分要明确。必须按照传染病的基本要求,建成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而且三区之间还要设置缓冲间。王广和其他专家组成员起对专科ICU(心外科监护病区、儿科监护病区)和重症医学科ICU等三个病区进行现场勘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针对空气传播疾病特点,提出他自己的专业改造意见。帮助确定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位置,对风淋安装部位、排风扇位置、通风问题、空调开启问题、病床设置数量和隔断位置等一一作了论证和研究,并强烈建议必须开窗通风,如果通风不畅,需要打开玻璃并安装强力排风装置,或者安装大容量的空气消毒装置。对于综合ICU,要设置有单间隔断病房,为最危重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服务。
这次改造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经过王广和专家们的探讨,最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将ICU作为收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重症病区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次协手合作,王广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了武汉疫情,王广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扬白求恩精神,服务人民,甘于奉献。
砥砺工作 1月28日,作为工作地中法新城院区第一个开诊的外地医疗队,王广和同事们负责C座12楼东区病房,开放50张床位,专门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1月末正是武汉疫情加重的时候,1月31日病区已接收34名患者,多数为老年重症病人。但在患者中亦有他们的袍泽战友,武汉同济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这些可敬可爱的人都是因为前期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而受到感染,他们痛苦而又无所畏惧的表情激励着王广和同事们立即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接诊病人,询问发病过程和院前治疗经过,采集病史,详细查阅化验结果和肺部CT,制定治疗方案下医嘱,过去非常熟悉的工作流程都因穿戴防护服而变得陌生了。 因为按照感控要求进入病房的防护标准,为了防护意外暴露,王广要至少穿4层衣服,包括工作服、手术衣、隔离衣和防护服,加上2层手套、鞋套和帽子,N95口罩,护目镜和面屏。在此密闭环境下,他的视觉和触觉都受到很大影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给患者做精细的视触叩听查体,主要通过简单的言语交流和监护的生命体征了解病情转归情况,而有些患者者年龄偏大,思维逻辑慢且方言口音重,更加重了沟通的困难,这时候从事重症医学18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帮助他从患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大致推断病情的进展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谁能想到初穿防护服时平时未注意的细节会给王广带来麻烦,密闭贴合口鼻和下颌的N95口罩下端扎到甲状软骨,令其极其不舒服,暂时又无法调整,只得时刻保持略仰头状态,而为保持平稳呼吸,缓解憋闷感觉,他努力使自己全心投入工作以便分散注意力。这个班次下来感到脖颈酸痛身心俱疲,但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值得!!!经过前期的不适和调整,工作顺利开展,已适应工作节奏,并逐步捋顺工作流程。 2月2日王广正在查房,36床患者戴着无创呼吸机面罩,呼吸费力,血氧饱和度偏低70%,心率快140次/分,缺氧让其烦躁不安,人机对抗无法配合,患者频繁摘下面罩,立即给予调整呼吸机参数,上调吸入氧浓度、吸气压力和压力上升速度,满足吸气需求以改善人机对抗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准备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但在此期间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他马上和同事们开展积极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给予各种抢救用药,但很遗憾,尽了最大努力仍未能保住患者的生命。 做尸体料理时,管床护士在房门口徘徊并轻轻地问王广,“医生,我此前从未遇见过死亡这种情况,有些害怕,你能帮忙吗?”“好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细心地考虑到处理死亡患者需要近距离接触,增加感染风险,让伙伴们再穿一件隔离衣,再戴一层手套,并小心操作直至装入尸殓袋中。事后又监督大家严格执行消毒流程和手卫生操作,更换手套和外层隔离衣,出污染区后要常规进行盐水漱口,碘酒清洁鼻腔和外耳道。 保障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就是保障战斗力,这也是他作为领队的职责之一。回到清洁区,在电脑上仔细翻阅死亡患者病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次新冠肺炎与以往不同,它进展更快,缺氧一旦伴发心功能改变,此时应迅即采取果断措施延缓或逆转病情进展,否则极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条件允许更要尽早应用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必要时可考虑前移ECMO时机。想法一旦产生,他迅速把情况与各位同事沟通,提醒大家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缺氧发生的时机并尽早调整治疗方案,看似简单的变化却对后期的治疗产生了积极作用,避免了部分患者病情加重发展成危重型。 2月5日病房容量达到了顶峰,当日新入院患者12人,累计收治重症患者51人次,其中危重症2人,辅助呼吸3人,高龄(≥80岁)7人,监护9人,卧床生活不能自理10人。伴随着病人的增多使得医护工作又变得忙碌起来,新冠病毒肺炎确诊和病情的转归以及好转甚至出院标准中一个主要检查就是取咽拭子做病毒核酸检测,这是一个重要又极其危险的操作。此项检查医生与患者的距离比较近,同时需要患者张口密切配合。如配合不好,刮取的咽拭子标本就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也就是说患者核酸标本应阳性,却因为标本质量的问题误报为阴性。核酸结果的不准确就会误导医生对其治疗方案的调整出现方向偏差,甚至带着假阴性结果出院,这样就可能会造成自身病情的反复或导致其他人员的感染,后果不堪设想。而在患者张嘴,医生用咽拭子擦拭口咽粘膜取核酸标本时,大量肉眼不可见的飞沫或者气溶胶就会从患者口腔中溢出,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时刻。医生虽然除了常规防护服,还要在头部套上所谓斗篷的隔离装置,即便如此,现有条件下也只能做到二级防护。 有些患者不知道如何配合或以前取标本留下的不适经历而不愿意配合,这个时候王广就充分发挥了多年练就的医患沟通技巧,向患者交代咽试子标本检查的重要意义,也向其讲解了操作步骤和产生不适的原因及配合方法。让患者消除恐惧感,“张嘴,啊…,OK”,在王广的指挥和引导下,医患配合迅速,标准地完成了取标本工作,为后序治疗夯实了良好基础。 28日,王广如期来到疗区值班,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核对交班记录,查看化验结果,调整更改医嘱,并进入疗区查看全部患者。但是今天多了两个新伙伴——陕西四队援武汉医生,他们都是初到武汉,仅在驻地参加了简单防护培训。王广为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流程,特别是实地穿脱防护服的全部步骤,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注意事项,示范动作要领,带领他们从清洁区穿过半污染直至病房污染区,告知他们在进入疗区后如何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处理相应需求,及对将出院患者交代出院事项。 结束查房,王广又为他们着重解释了如何逐层脱掉防护服安全返回到工作区,继续整理记录本组患者病历,根据需要提相关化验和检查,重新矫正交班记录,为下班次查房做准备。整个流程下来,他们均表示受益匪浅,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更快地融入到了工作环境中。 期盼春天 截止2月29日,经过王广和吉林省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同事们35天的努力工作,累计接诊患者86人次,越来越多的重症转为轻症,治愈出院54人,结果令人欣慰。这再次坚定了他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愿如期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归来的所有人,包括王广和他的伙伴们。 春天来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