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抗疫”医护手记(14)|支援发热门诊手记3篇:刘畅、马东梅、顾珊菱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护理平台刘畅:用关心关爱做好层层防护,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护理平台马东梅:情思所系 职责所在——记发热门诊“一线”工作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及运动医学护理平台顾珊菱:用坚强书写希望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护理平台刘畅
用关心关爱做好层层防护,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春节,是父母第一次来长春过年。本想着带他们到处转转,不想却被疫情强迫停下了脚步。
年前,网络上各种关于疫情的消息铺天盖地。说实话,自己虽然是一名医护人员,但也存在着恐慌心理,可有着30多年党龄且一直工作在动物防疫一线的父亲对我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国家现在这么发达,肯定有能力战胜疫情。”很快,身为军人的老公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除夕夜军队医护工作者出征支援武汉。与此同时,我院也组织医护人员报名支援武汉,我第一时间向护士长递交了申请,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决定。老公更是说:“咱们都受党教育这么多年,这个时候应该有这种觉悟,以前都是我外出执行任务回不了家,这次坚决做好你的‘贤内助’,加油!”
当接到徐护士长通知我去医院感染科支援的电话后,我非常激动,虽没能去上武汉,但也算是在疫情防控一线。李护士长和各位护理姐妹们都替我感到荣幸,并不遗余力地帮我整理需要隔离居住的各项物资,一声声“加油”、“必胜”使我倍感温暖。
自到感染科发热门诊工作以来,我更加坚定了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主任和护士长给我们做了全面细致的培训,并反复强调防护注意事项。上岗后我们全体医护人员舍身忘我、全情投入,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前的“加油、必胜”不仅是我们彼此鼓励的口号,更体现了我们从心底迸发出的坚定信心。身边的人对于我们一线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也是无微不至的,上、下夜班有2名安保人员全程护送;全天24小时供应食物,暖胃又暖心;住宿保障用品一应俱全……
如今支援工作已经第四天了,我收到了很多来自领导、家人、朋友、同事的鼓励和关心,就连6岁的女儿也给我画了一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妈妈加油”的画来给我加油打气。爱,一直都在,我并不是独立战斗,我将用你们的关心关爱做好层层防护,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共同迎接春天的到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护理平台马东梅
情思所系 职责所在——记发热门诊“一线”工作
新春伊始,本是万家祥和之际。然天公不作美,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悄然爆发。国不宁,家何以安?一场无硝烟的抗“疫”战争打响了。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面对这一切是我的使命、我的职责、更是我的初心;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担起自己的责任,是我一生的誓言。梅贻琦先生曾这样告诫百年前的清华学子:“当我们民族生命在呼吸之倾,我们如果不能多做事,至少不要少做事。”而我相信,一名护士、一名党员,可以做的更多。
1月24日,除夕。年夜饭席间,我突然接到了护士长的电话,她坚定地说:“为了有效地防控抗疫,院里决定增加一批有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在院内多个入口进行预检分诊工作,你是党员又是教学组长,把守第一道防线有没有信心?”我没有犹豫,回答道:“没问题,领导,保证完成任务!”没有畏怯,我只想站在岗位上,这是我所接受的教育。
1月25日,初一。我早早地来到岗位,认真地为每一位进入大楼的人检测体温,询问其近期是否在长春,是否有外地旅居史等。我站在医院门口,正月里的朔风呼啸,熟悉的寒冷,却带来了一些不熟悉的忧虑。我内心不住地在想着,千万不能让病毒从我手下溜进去,我身后有许多人想要康复、出院、回家!
护士长怕我们冷,特意从家里赶来,为我们送来了热贴和热茶,杨院长带领后勤人员给我们送来了果盘并带来了节日问候,来自同事和领导的关怀给了我阵阵暖意,我的内心热血澎湃,寒意尽散。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天下来身体很疲惫。但我知道武汉疫情形势一定比我们还紧迫,那里更需要我。我向院里递交了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申请书,我一次次守候,盼着名单里有我的名字,盼着领导打来的电话……实际上我能猜到:我有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不满周岁,领导可能考虑到我的实际生活困难和抗击疫情的生命危险,拒绝了我的请求。截至2020年2月16日,我院先后六次派遣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其中虽然没有我的身影,但我时刻准备着。
2月16日,我接到通知,来感染科进行专门采集咽拭子的工作,我深知其中的危险,采集过程中患者要完全暴露呼吸道,而我们之间的距离不足半米。在护理部的组织下,鞠护士长给我们做了专业技术指导和消毒隔离知识讲座,潘护士长不放心,在科室又带领我们演练了多次,力求做到业精于勤,了然于心。
记得有一个患者在沾取分泌物时没忍住向我咳嗽了一下,患者连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我当然明白他的无意,甚至在他干呕未咳嗽之前我有机会躲闪,但我躲了就可能采集不成功。病毒,我一定要把你逮住!戴上防护面罩后难以呼吸,一天下来汗流浃背,苦,说明这份工作很重要,所以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之后,我当然不能像往常一样回家,要在医院附近的酒店进行隔离,通过手机视频看一看家人,报一声平安,也就足够了。2岁的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玩笑地说:“妈妈帮阿姨打败魔兽就回家啦!”我没有骗孩子,我相信我们会赢的。可当我看到小儿子熟睡的身影,就总能想起小儿子想妈妈哭泣的样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思萦绕,在寂静的夜里,我潸然泪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是啊,我们留给别人的或许只是背影,这些背影或许无人知晓,但我相信,这背影走过的地方,必将化为净土,有朝一日,春暖花开。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及运动医学护理平台顾珊菱
用坚强书写希望
厉兵秣马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护理管理者,从申报援鄂梯队开始,我就已随时待命。当接到支援我院发热门诊的通知起,除了准备日用品,我还加强了对穿脱防护服的练习。
医院组建了一支专门负责采集咽试子的团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上岗人员的防护安全,再一次对我们进行了穿脱防护服的培训和演练,并且讲解了采集咽试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是高风险的暴露性操作,护理部将我们的防护级别做到最高,保障了上岗人员的防护安全。
医院、护理部和科室为大家准备了充足的物资,有消毒用品、减压敷料和各种生活用品;配置荤素搭配的营养餐;夜班特勤人员护送上下班等等,很多细节都为我们考虑的很周到。
恪尽职守
为了这场战“疫”的胜利,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非常辛苦的。护理部更是时刻关注着我们的需求,全力支持,一有前沿防护知识马上推送给我们。我们除了防护服、口罩、护目镜这些基本防护措施外,还戴着防护头罩,感觉头很沉重,视力、听力备受干扰,讲话都有些吃力,有一种感官被剥夺的感觉,而且里面像汗蒸一样都是热气,会有乏氧的感觉,头痛药也是常备药。
虽然之前没做过采集咽拭子的这项操作,通过前期的培训学习,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顺利的。在这个操作之前,我们会跟患者讲解如何配合,时常说几句话就得停几秒钟喘一喘,我们会尽量讲解清楚,因为配合得越好,采集的过程越短,患者感觉不适及摘下口罩暴露的时间也越短。
第一个班上了两个多小时,我就开始感觉耳朵有点勒,只能隔着防护服揉一揉。一个班次下来,我们的额头、脸颊和手腕处也有了“美丽”的压痕。后来慢慢就积累了一些经验,除了要检查护目镜和口罩的密闭性,还要检查各系带是否压到耳朵。有时候护目镜有雾气,我们不得不透过水流淌下来形成的一道道缝隙才能看清。
我们也时常在工作群里交流一些经验、技巧,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这个特殊时期,心理建设也非常重要。队员们担心最多的就是核酸检测标本不合格,随着检测人数的攀升,大家的操作愈发娴熟,目前为止无不合格标本,大家的信心也增强了很多。很多采集完的患者在恶心不适的情况下还不忘连连道谢,因为他们看见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看见了透过护目镜那双亮闪闪的眼睛。在他们眼里,正是有了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才给他们提供了全面医疗保障服务。我们坚信,无论是在武汉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是我们医院的一线人员,通过我们的专业、坚持、努力,一定会让胜利早些到来!
愿景期望
当憋在厚厚的防护服和头罩内的时候,我就在想,虽然现在隔着厚重的防护服,虽然我是多么想解除这个医患之间的屏障,但是我们和患者心灵之间的距离并没有被隔开。此时,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这个特殊时期,更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照,树立起群众战胜病毒的信心。此外,我作为一个母亲,也想抱抱小乖。自从站预检分诊岗把孩子送到亲属家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孩子。跟孩子视频的时候,小乖是隔着手机亲妈妈一下,玩了一圈,一会儿又过来亲一口。其实我看见的时候非常难受,但是我没有当着孩子、当着家人的面哭,因为我要让他们看到一个坚强的我,因为对于群众,一名坚强的医护人员才会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希望!
春暖花开时,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